何清秀--教“好心阿姨”开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何清秀--教“好心阿姨”开店
xx年1月16日-1月21日《深圳商报》跟踪报道了一位好心阿姨为一素昧平生的重病重庆女孩资助了近两万元的事迹。感动于好心阿姨的善良,记者走访了她。但是发现经营着一家小店的好心阿姨自己却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古语有云:“富则兼达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好心阿姨经营得法,善良的力量将不再是今天的2万元。诚如何清秀所言,如果我有500万,我就可以帮助很多很多生病的小孩……
何清秀的小店位于深圳新洲中心村。这是一条通往新洲村的小路,两边几家店铺,来来往往人流不断,不显冷清。何清秀的小店叫“鹏源粉面粥”店,黄底红字的招牌,虽然张贴得非常不经意,倒也显眼。进入小店,要下两三级台阶。临街两个煤球炉,上面热着茶叶蛋、煮米粉的热水,灶上放着几笼包子。台子上有油条、豆浆。小店差不多15平米。屋里摆了一溜三张桌子,凳子凌乱地放在桌子底下。中间一条窄窄过道,另一边放着消毒柜、冰箱,一些碗钵,盛着咸菜、花生。小店纵深走向,越到里面光线越暗。隐隐中有着陈年咸菜的味道。
为什么租这样一个店面呢?何清秀坦言去年刚刚租店面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个地方的消费水平,附近居民都是来深打工的,购买力有限。当初这家店是照相馆,因为经营不下去了,转让。何花了四万元将店盘下,还接手了所有的照相器材,外加一台复印机。可她不是很懂摄影,做不开。所幸复印生意不错,附近有几个施工点,有时候一天复印两、三百张,还有点盼头。没多久外面的主干道开始修路,一下子生意就掉了好多。接下来复印机也坏了,修理或者买一台新的,支出都挺大。按照何清秀的看法:这么大一笔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赚回来,就没有继续。也想过做名片、配钥匙什么的,可是觉得自己没有“专长”,都不了了之了。
看到对面一家小吃店,在这里做早餐三四年了,生意不错,就想着做小吃。不过何清秀自己不大会做,还好嫂子可以,就这样摇摇摆摆上路了。现在小店的经营范围就是那个时候确定下来的,主营早点,小吃,夏天做一些冷饮、糖水来卖。收入非常有限。看到对面卖包子一天收入挺可观,就想着也卖包子。可是她又犯难了,她不懂做包子。就想着找个人来帮忙。找来的师傅说以前就在不远的那个酒家里面做大厨。何就很放心地把做面包的活交给了他。可是师傅显然撒谎了,连续两天做了两蛇皮口袋的包子,全部都拖出去扔掉了,根本没法入口。何清秀说最后那个师傅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辞工。临走的时候,她付给只做了两天活的师傅200块工钱,虽然原来商定一个月的工资是500。因为看着他可怜。后来她只能和嫂子一起学着做包子,倒也开始上路了。
这样勉强度日,可以想象何清秀的生活压力很大。一向好强的她对记者说,“我一个人要考虑8个人的生活,就靠这么一家店。”救助了冉莉,何清秀积蓄差不多耗尽。
小店的经营显然不乐观,而何清秀因为后来商报的报道需要不断接待各方人士,媒体的、好心人、向她请教生活之道的弟弟妹妹等等,忙得不可开交,做生意就更没心思了。
记者和她聊天的过程当中,有个服务员打扮的女孩子来买包子,何上前招呼,女孩问有没有菜包,何说没有,但是有肉包,也挺好吃的;女孩说那就肉包吧。可是肉包蒸笼一打开,冷的。女孩就走到对面的小店买了两个热腾腾的包子。何说,这样的女孩自己做服务员的,一点都不考虑一下做服务人的辛苦,老是挑三拣四的,没兴致招待她。
一个中年男子来叫炒米粉的时候,何正在接听一个电话,记者招待他等等。何放下电话,问清楚需要什么,她又犯难了,炒米粉你得等等,我嫂子炒得比较好吃,你等她回来吧,她现在去商店买东西了。男子说不能再等了,于是何开始忙碌着找原料。不多久,嫂子回来了,何忙把嫂子拉进去,自己腾出时间来陪记者说话。
两个小伙子要一个桂林米粉,何二话没说就开始做,米粉盛到碗里,才发现做配料的瘦肉丝没有了,于是她请小伙子谅解,补了一个茶蛋给他们。
依照何清秀的思路,这家店只能够勉强为生,要想挣什么大钱是根本不可能的。虽然和周围做小吃的人一样,他们也是起早摸黑劳累着,但是依然摆脱不了贫困。善良的好心阿姨眼中难以为继的生意,是否在这一带真的没有市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了何清秀小店旁边100米处的另外一家小店“杰信印务”。小店的老板是个蒙古人,他的小店看起来生意非常红火,人来人往不断,要打字、复印、画图、设计名片。在何清秀的眼里,小伙子杰信的生意好做,因为杰信的老板很有技术,很专业。和杰信的老板聊天,他说开店以前他在一家印刷厂做平面设计和打稿,和几个香港客户做熟了,就自己出来做,可是因为资金有限不可能租到好的店面,就在这里落脚了。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几个老客户一直做,不过生意也有限,就想着多找一些新的客户,就到附近的公司、厂家、大厦、店铺派名片,招来了比较多的生意。开业一年多,杰信的客户最远到罗湖、福田保税区。这么远客户是不是会觉得不方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