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和改进途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改进途径
摘要:土地利用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土地空间因素的制约,因此研究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对库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可能提供的情况,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改进途径,力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三峡库区,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正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2006-2010 )。 此次规划修编仍按照传统的国家、省、市、县和乡( 镇) 级规划体系进行编制,实行规划指标层层控制,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对辖区内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因此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情况可对三峡库区未来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库区土层瘠薄,保土保水能力极差。多年来,该区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以及三峡工程和移民安置等造成库区土地利用变化范围广、速度快、随意性强,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紧张。因此认识到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进途径,可以为未来的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三峡库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1.1自然条件
三峡库区是指按照大坝正常蓄水175m淹没所涉及的重庆和湖北的20个县市(区),跨鄂中低山峡谷及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北平大巴山脉,南依川鄂高原,土地总面积为5.54万km2,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合计97.1%,是典型的山地区。土壤类型总体上的显著特点,一是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地面积小;二是土地结构复杂,垂直差异明显。该区属于湿软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夏热伏旱。湿度大,云雾多,年平均气温15~19℃大于10℃积温5000~6000℃,无霜期250~340d,降水量为1000~1300mm。
1.2社会经济条件
在社会要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城镇化总体水平低,人口增长过快,科技文素质偏低,粮食持续消费压力大,以及农副产品集贸市场贸易部通畅,阻碍了地方农林土特产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在经济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低,收入来源单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偏低,近4000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低,科技贡献率小。
2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
2.1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822.69万公顷(12340万亩),其利用现状为:农用地694.50万公顷(104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4.42%。其中耕地226.27万公顷(3394万亩),园地23.53万公顷(353万亩),林地327.31万公顷(4910万亩),牧草地23.79万公顷(358万亩),其他农用地93.60万公顷(1403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7.50%、2.86%、39.79%、2.89%和11.38%。
建设用地56.91万公顷(8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6.91%。其中城乡建设用地46.48万公顷(697万亩),交通水利建设用地9.73万公顷(146万亩)和其他建设用地0.70万公顷(11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65%、1.18%和0.08%。
未利用地71.28万公顷(106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67%。其中荒草地29.76万公顷(446万亩),公益性水域16.69万公顷(251万亩),其他自然保留地24.83万公顷(372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62%、2.03%和3.02%。
2.2土地利用特点
大城市,大农村。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中幅员面积最大,直辖时间最短的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尚不高,城市实体正在发育成长之中。而且全市农业用地比重大,2005年全市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4.42%,农村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77.62%,充分体现了大城市、大农村的土地利用特点。
大库区,大山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共淹没重庆市土地8.63万公顷(129万亩),其中耕地1.56万公顷(23万亩),波及全市22个区县,占全市区县总数的55.00%。同时,全市山地占75.8%,丘陵占15.2%,地形起伏、地貌各样,致使农用地中林地比重大,田坎比例高;耕地零散,坡地多;旱地多,水田少;建设用地可利用率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充分体现了大库区、大山区的特点。
各类用地分布各异,土地利用水平地区差异大。2005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的75%、耕地的50%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林地的78%主要分布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土地分布地区差异明显。同时,中西部地区单位城镇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平均水平的1.5倍和1.3倍,耕地亩产量分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