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康复科中医诊疗的方案(试行).pdf

发布:2019-04-10约2.41万字共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 录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9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5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0 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 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T001.1-94)。 (1)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 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 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 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 肿,心烦不寐。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 作癫痫。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 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苔黄,脉弦数。 4.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仲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 唇甲无华。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 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 1.针刺疗法 (1)头皮针 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 操作方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 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 (2)体针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百会、厉兑。 配穴:水沟、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涌泉、解溪。 随症加减:意识障碍实证者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意识障碍虚证者加关元、气 海、神阙;呛咳、吞咽障碍者加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者加上廉泉、金津、玉液; 手指握固者加合谷;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睡眠倒错者加上星、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操作方法: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入0.5 寸,强刺激手法,致双目盈泪或眼球湿 润为度;内关直刺1~1.5 寸;三阴交穴向胫骨后缘斜刺入1~1.5 寸;百会穴向前沿头 皮刺0.5~1 寸;厉兑穴直刺0.5 寸。 (3)耳压疗法 选穴:心、脑干、神门、皮质下、交感、耳尖。 随症加减穴:手足麻痹、僵直者,加肢运中枢、脾;左侧手足不便者,加肺、大肠; 右侧手足不便者,加脾;痰多者,加气管、内分泌、耳背脾;头晕头痛者,加晕点、垂 前。 操作方法:以耳穴定向磁珠或王不留行籽对准患者耳部相应穴位贴上,并嘱其或家 属按压,每日按压3~4 次,每次15 分钟左右,至耳廓有胀痛感为度。 (4)梅花针叩刺 ①头部 取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在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曲鬓穴和悬厘穴连线 四线围定区域内扣刺,频率一般每分钟70~100 次,轻叩2~3 遍。根据患者体质、年 龄选择扣刺强度,以微出血为宜。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