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ppt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王斌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一、校本课程的本质和意义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艰巨性四、当前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误解一、校本课程的本质和意义校本课程的界定校本课程的本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的校本课程与隐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校本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2校本课程又被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学校课程。11、校本课程的界定国家课程亦被称为国家统一课程,是自上而下的、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主要特征包括: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强迫性)。01国家课程--教师充当实施者;校本课程--教师充当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03中外国家课程的两大差异。0201020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2、校本课程的本质-显性的校本课程与隐性的校本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来的“校本课程趋势和倾向”。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拓宽课程范围适应个别差异发挥创新意识又称为“口袋课程”,具有独家性、随意性和偶然性2、校本课程的本质克服国家课程的弊端,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01《胡鞍钢:一个中国四个世界》02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的不相适应国家课程与师资状况之间的不相适应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不相适应03应该大力倡导“活页课程”的意识。043、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国家课程贯彻过程中,允许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01无论是在岗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都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02越来越认识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两种对应的课程形式,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034、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3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点1校本课程的类型5校本课程呈现的四种形式4校本课程开发的四种模式二、校本课程的开发1、校本课程的类型个别教师参与部分教师参与全体教师参与选择已有课程*改编已有课程开发全新课程*AEDBC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环境分析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如社会变革、社会期望、地区状况、教育资源等。01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如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学生需求、课程缺陷、校风等。02环境分析包括:环境分析0102了解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闲暇教育演说技巧其他认知领域情感态度领域心理运动技能领域比较中外课程目标的异同,譬如:课程目标课程组织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长短。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指的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即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脑袋的过程。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课程评价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钟摆现象”3、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点学科中心学科中心论又被称为知识中心论。它主张以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点。学生中心学生中心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以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点。社会中心社会中心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与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着眼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社会问题和社会热点。“钟摆现象”反观课程开发的历史,课程开发的基点总是在学科中心、学生中心和社会中心之间左右摆动,往往是其中的一个基点占主导地位,另外两个基点居次要地位,甚至把另外两个基点完全排除在外。中外课程的发展过程概莫如此。01目标模式02动态模式03过程模式04环境模式4、校本课程开发的四个模式目标内容方法评价Q1Q2Q3Q4目标模式01目标02评价内容03方法动态模式注重目标,更注重过程。强调过程的内在价值。举例请学生完成一次植树的设计方案。要求:总共种植4棵树。4棵树之间的距离两两相等。过程模式1方法内容32评价目标环境环境模式01学科课程形式02活动课程形式03综合课程形式04核心课程形式5、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学科课程形式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如中小学的语、数、外、音、体、美等。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古代七艺:文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