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7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重点和难点: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特征的深入理解。
第2章 城市建设(2学时)
2.1 古代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
2.2 地方城市建设
知识点:介绍古代中国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以及地方城市布局特征。
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体制及应用
第3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8学时)
3.1 宫殿、坛庙、陵墓
知识点: 宫殿规划制度及图解;坛庙建筑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陵墓建筑的起源、组成及演变。
3.2 宗教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的基本特征。
3.3 民居
知识点:介绍中国民居的民居类型、特征及发展概况
3.4 园林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特征及发展概况。
3.5 祠堂、会馆建筑
知识点:介绍祠堂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形式与特点。
重点和难点:宫殿、坛庙、宗教建筑等,各建筑类型的外观形式和结构特征。
第4章 古建做法(8学时)
4.1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材料、结构、艺术造型
4.2 工官管理制度
4.3 中国木构建筑的具体做法
知识点:了解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材料、结构、艺术造型以及工官管理制度
掌握中国木构建筑(柱、梁、枋、斗拱、檩、椽、屋顶)的具体做法。
重点:木构建筑的三种常见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及木构建筑的具体做法。
难点: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和艺术造型。
第5章 近代中国建筑(2学时)
5.1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5.2 城市建设
5.3 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知识点:要求掌握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城市建设以及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重点和难点:掌握近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及艺术思潮,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提高建筑技术来适应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发展的重要性。
第6章 中国现代建筑(2学时)
6.1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6.3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6.4 建筑作品和建筑思潮
知识点:要求掌握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城市建设、建筑作品与思潮以及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等内容。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特别是开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难点是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建筑史,认识到“把握现代建筑思潮新动向,弘扬民族传统,融会贯通,创作出即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且与现代建筑技术相吻合的建筑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外国建筑史部分(22学时)
19世纪末叶以前的建筑(4学时)
第1章 上古时期至欧洲中世纪的建筑(2学时)
1.1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概况
知识点:主要介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几种赏常见柱式和三罗马的拱券技术。
重点和难点:掌握三大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式)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其结构示意图,柱式结构及罗马拱券技术。
1.2 欧洲中世纪建筑
知识点:主要介绍拜占庭式、早期基督教式、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
重点: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的建筑。
难点:三种建筑风格的外观特征及结构的区别。
第2章 文艺复兴建筑
2.1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2 文艺复兴各分期(早期、盛期、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