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生必背文言文(最新版).docx
部编版小学生必背文言文(最新版)
1.《杨氏之子》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出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翻译:
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一些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寓意:
这个故事赞扬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反应,也展现了古代儿童在语言表达上的敏捷和幽默感。
2.《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出处:先秦·佚名
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解,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但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大雁飞过,想要拉弓射箭。虽然这两个人一起学习,但后者的棋艺却远远不如前者。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寓意:
3.《陈元方候袁公》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出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见袁公。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平时是怎么治理地方的?”陈元方回答说:“我父亲在太丘,用恩德安抚强者,用仁爱安抚弱者,让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时间久了,大家对他更加尊敬。”
寓意:
这篇文章赞扬了陈元方父亲的仁政和治理之道,也展现了陈元方作为孩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
4.《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出处:先秦·列御寇
翻译:
孔子去东方游学,途中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他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车盖,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起来小而近处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清凉,到正午时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吗?”孔子听了,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寓意:
这篇文章通过孔子与两个小孩的对话,展现了孔子的谦虚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说明了知识的广阔无垠,学无止境。
5.《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翻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里有一根树桩。有一天,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农民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兔子再也没有出现过,他却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寓意: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思进取、死守经验、坐享其成的人,告诉我们成功不能靠侥幸,需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6.《司马光》
原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翻译: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爬上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缸,脚下一滑,掉进了水里。其他孩子都吓得跑开了,只有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砸破了缸,水流了出来,那个孩子得以获救。
寓意:
这个故事赞扬了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勇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