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类染色体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类染色体 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 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和功能形式)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分布较稀疏,处于活跃状态。异染色质:分布较紧密,处于抑制状态。 染色质的主要化学组成:DNA、蛋白质、少量的RNA 从DNA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 从DNA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 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结构 二级结构:螺线管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核小体的组成 DNA 单倍体和二倍体单倍体:只有一套基因组/染色体组的细胞/个体。二倍体:具有有两套基因组/染色体组的细胞/个体。 人类中期染色体形态 主缢痕:着丝粒所在部位两染色单体缩窄。 副缢痕(次级缢痕):有的染色体在长、短臂上还存在缩窄区或浅染区,称为副缢痕。 随体:大部分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有一球形小体,借柄部与染色体主体称为随体。 NOR: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随体和短臂相连的柄部含有rDNA,可转录形成rRNA,与核仁形成有关,也称核仁组织者区。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嵌合型 核型:46,XY(XX) / 47,XY(XX),+21 占3% 产生原因: 卵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的不分离。按照异常的细胞系所占的比例大小,临床症状有轻有重。 易位型 核型:46,XY(XX),-14,+t(14q21q) 占5% 多余的21号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经罗伯逊易位,移致D或G组染色体上。常见D/G易位,如14/21。 发生原因:1.由于亲代生殖细胞形成时发生新生的D/G易位,形成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相结合的结果。这种再发风险低。 2.若双亲有一方为平衡易位携带者,其核型为45,XY(XX),-14,-21,+t(14q21q),所生子女中1/3易位型先天愚型,1/3平衡易位携带者,1/3正常儿。 21-三体的产前检查 1、胎儿染色体检查 2、孕妇血清标记物检查 由于大多数21-三体的母亲小于35岁,又不可能对所有孕妇做羊水染色体检查,所以检查孕妇血清标记物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方法。 血清标记物为: AFP(甲胎蛋白) ? UE3(雌三醇) ? 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检出率为48%~83%。假阳性率为5%。 3、引物原位扩增(PRINS) 研究表明,导致21-三体症状的21号染色体片段主要是21q22,在此区域内估计有50~100个基因,其中含SOD1(过氧化物歧化酶1)、CBS(胱硫醚?-合成酶)、CRYA1(晶体蛋白A1)、ETS2(癌基因)等。所以含21q22片段的部分三体也将表现出相应体征。 18-三体综合征 1960年由Edward报道,又称为Edward综合征。 发病率为1/8000~1/3500,个别地区达1/800~1/350。男女比为1:4,发病率与母亲年龄有关。 临床表现: 严重畸形,出生不久死亡,宫内发育迟缓,羊水过多,平均出生体重仅2243克,头长、枕凸,眼距宽、眼球小,嘴小,颈短,皮肤松弛。 手呈特殊握拳状,摇椅足,智力严重低下。 核型:47, XX(XY), +18 80%为纯合型,10%为嵌合型,其他为各种易位。 18-三体综合征照片 低耳位 手呈特殊握拳 13-三体综合征 1957年Bartholin首先描述;1960年Patau确认为13-三体,又称Patau综合征。 发病率为1/25000,女性多余男性。发病率与母亲年龄有关。 45%患儿在一个月内死亡,90% 患儿在六个月内死亡。 临床表现: 发育畸形,较21-三体和18-三体更严重。 小头、兔唇、腭裂、小眼、多指(趾)、宫内发育迟缓、出生体重轻、低耳位、摇椅足、智力严重低下等。 核型:47, XX(XY), +13 80%的病例为纯合型,其次为易位型,少数为嵌合型。 5p-综合征 1963年又Lejeune首先报道,因患儿哭声似猫叫,又称“猫叫综合征”。 发病率为1/50000,在常染色体结构畸变中占首位。 大部分患者能活到儿童期,少数可到成年。 临床表现: 患儿在婴幼儿时期的哭声似小猫叫,侯部畸形、松弛,小头,鼻塌、低耳位、牙错位咬合,手足小,肾畸形,脑积水,肌张力亢进,智力严重低下。 核型:46, XX(XY), del(5)(5p15) 80%为纯合体,10%为不平衡易位,少数为环型染色体和嵌合体。 二、染色体非整倍体变化 单体型 2n-1 三体型 2n+1 多体型 嵌合体 46 2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