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划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变形的产物。
地质构造包括:
①原生构造:斜层理、波痕、泥裂等。
②次生构造:褶皱、断层、节理等。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3、构造尺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时,可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
4、产状—是指构造面或构造线在空间的位态。
5、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6、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走向:走向线两端延伸方向。(相差180度)
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互垂直的直线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倾向与走向相90度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7、面状构造的表示:象限角法:走向+倾向+倾角(N30E,45,SE);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30)
8、线状构造的产状及表示方法:倾伏向、倾伏角 侧伏向、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锐角
侧伏角:倾斜直线与所在平面走向线间所夹锐角
侧伏向: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
9、水平岩层的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岩层厚度:为顶、底层面标高差;出露宽度:受地形和岩层厚度影响)。
直立岩层露头界线在地质图上是沿走向呈直线延伸,不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v字型法则):影响岩层露头界线形态的因素:岩层产状、地形坡度和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反相同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但岩层界线的曲率比地形等高线的曲率小。
相同相反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成相反的弯曲方向
相同相同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岩层界线的曲率比地形等高线的曲率要大
10、层理的识别标志
? 岩石成分的变化:巨厚岩层中的夹层
? 岩石的结构变化:颗粒的大小及形状的变化
? 岩石颜色的变化:不同颜色的夹层或条带
? 岩层层理的原生构造:波痕、雨痕、干裂等
11、沉积岩的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称为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12、确定沉积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
斜层理、递变层理(粒级层理)、波痕 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冲刷面、生物化石、负荷构造和火焰状构造、滑塌作用
斜层理(细层撒开一端指向岩层的顶面,细层收敛一端指向岩层底面)
递变层理(正常情况下:从底面到顶面,碎屑颗粒的粒度由粗→细)
波痕(波痕原型和印模的波峰均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弧则凹向底面)
泥裂(楔状裂缝(V)的尖端指向下层面)
雨痕(凹坑指向下层面)
生物化石(叠层石纹层凸向顶面)
负荷构造和火焰状构造(在砂岩的底部形成了不规则瘤体(负荷构造);泥岩的顶部形成了尖舌(火焰状构造))
13、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地下深部的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围岩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降低,岩浆冷凝固结成岩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流动构造,破裂构造)
14、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地层相背倾斜,核心部分的地层老,外侧的地层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地层相向倾斜,核心部分的地层新,外侧的地层老;
中性褶皱:非背形、非向形的褶皱
15、褶皱要素
核部:褶皱中心部位的地层。
翼部: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
转折端:从褶皱的一翼到另一翼的部分
轴:指一条平行自身移动能描绘出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
枢纽:在褶皱的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轴面:相邻褶皱面上,枢纽构成的面。
脊线与槽线:背斜的横剖面上,最高点-脊,脊的连线-脊线;向斜的横剖面上,最低点-槽,槽的连线-槽线。
拐点:褶皱的横剖面上,褶皱面弯曲方向发生改变的一点
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
16、直立剖面上褶皱的形态描述:
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产状相反,倾角近相等。
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相同一方向倾斜,一翼的地层倒转。
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另一翼地层倒转。
17、横截面上褶皱的形态:
根据两翼之间的夹角分为:
? 平缓褶皱180-120
? 开阔褶皱 120-70
? 闭合褶皱 70-30
? 紧闭褶皱 <30
? 同斜褶皱近于 0
18、纵剖面上,依据褶皱枢纽的倾伏:
倾竖褶皱:枢纽线和轴面均近直立。
水平褶皱:枢纽水平
倾伏褶皱:枢纽线倾伏
19、转折端形态:
? 圆弧型、尖棱、箱状、挠曲
20、褶皱平面轮廓
等轴(3:1)短轴(3:1—10:1)线状(10:1)
2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