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工程地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潜水 四、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面:潜水含水层的自由水面。潜水面通常是个波状起伏的面,其形状与潜含水层的补给、排泄和渗透性能等有关。 潜水位:潜水面上各点的高程称为潜水位。 潜水等水位线:潜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潜水等水位线图:按一定间距连成的等水位线组成的图。潜水等水位线图即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潜水 确定潜水流向,相邻两等水位线间的垂直线即为潜水的流向。 计算水力坡度 用垂直线的长度去除两端的高差,即得潜水的水力坡度。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 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 确定泉或沼泽的位置 推断给水层的岩性或厚度的变化 确定给水和排水工程的位置 A B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承压水 一、概念 充满两个稳定的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承压水—要素 ①承压含水层 ②隔水顶板 ③隔水底板 ④承压含水层厚度(M) ⑤埋深(D) ⑥测压水位线(面): ⑦承压高度-H ⑧补给区 ⑨承压区 ⑩排泄区 ⑾自溢区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承压水 三、特点 无自由水面,承受一定静水压力;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动态稳定; 水质不易受污染;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引起基坑突涌。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承压水 四、形成承压含水层的地质构造 (1)向斜盆地(自流盆地)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承压水 四、形成承压含水层的地质构造 (2)单斜构造(自流水斜地) 岩性变化形成的自流斜地 断块构造形成的自流斜地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承压水 四、形成承压含水层的地质构造 (2)单斜构造(自流水斜地)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二、按含水层孔隙性质分类 1、孔隙水 赋存于松散岩层中,水力联系均匀;其存在条件和特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情况。广泛存在于平原地区。 长江一级阶地 土层厚30~50m 典型二元结构 K随深度呈对数增大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二、按含水层孔隙性质分类 2、裂隙水 埋藏在坚硬岩石的裂隙中。 在基岩裂隙系统中,打井取水、开挖或观测地下水会有许多与孔隙水完全不同的现象: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二、按含水层孔隙性质分类 2、裂隙水 裂隙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局部发育,呈脉状分布,导致同一岩层中相距很近的钻孔,水量悬殊;??? 渗透的各向异性:一般第三方向不发育,空间展布具有方向性(不同方向发育差异);??? 水力联系不统一:裂隙连通性较差,很难形成统一的含水层,当不同方向相连通时形成裂隙含水系统。??? 坚硬基岩的裂隙率,要比松散岩石的孔隙度小一到两个数量级。 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等条件的控制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二、按含水层孔隙性质分类 2、裂隙水 按成因可分为: 风化裂隙水:多为潜水,水平方向透水性比较好,垂直方向随深度而减弱,补给源为大气降水。 成岩裂隙水:成岩裂隙为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空隙,常见于岩浆岩中,尤以玄武岩最为发育。透水性好 构造裂隙水:受构造运动应力作用而形成,分为层状和脉状,水力分布极不均匀。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二、按含水层孔隙性质分类 2、裂隙水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二、按含水层孔隙性质分类 3、岩溶水 岩溶的发育特点也决定了岩溶水的特征。岩溶水具有水量大、运动快、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特性。其动态变化受气候影响显著,大量岩溶水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流向低处,集中排泄。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5.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降水 蒸发 径流 水汽输送 入渗 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补给:主要补给来源,补给数量取决于降水性质、地表植被、地形、地质构造、包气带厚度及岩石透水性。 2、地表水补给:主要取决于河水位和地下水位相对高低关系。在上游没有补给作用,在中下游则存在较大的补给作用。 3、含水层之间的补给:隔水层中有透水“天窗”或受断层影响,上下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隔水层有弱透水能力时,上下含水层水位相差较大时,上下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 4、人工补给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二、地下水的排泄 1、蒸发(面状排泄):土壤蒸发与植物蒸腾。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风速、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等。是干旱地区地下水排泄主要形式。 2、泉(点状排泄):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之一。地形强烈切割山区。有上升泉和下降泉之分。 3、向地表水泄流(线状排泄) 4、含水之间的排泄 5、人工排泄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 二、地下水的排泄—泉spring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多为“点”状,属径流排泄 泉的出露是地形、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有机结合的结果,据补给泉的含水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