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类常见的答题思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复习资料1
一、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⑴认真审题,特别要看清题目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答错的关键字眼,如“东”、“西”、“南”、“北”、“大”、“小”、“高”、“低”、“上”、“下”等。
⑵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选项是错误的。
⑶对难度较大的选择题,要使选择正确无误,可采用“排除法”(筛选法)。也就是说,不要急于先找出正确答案,应将选择题当作改错题来做,把错误的答案一个一个找出来,排除出去,筛选下来的就是正确答案了,此即所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是否成功,主要还是决定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如果对知识学得不深不透,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知识不能向纵深发展,也就难以运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⑷要留意选项文字叙述较多面分为二层意思时,往往(并非绝对)前段文字叙述正确而后段文字叙述错误。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
⑸一些内容复杂而空间概念较强的选择题,只从字面上去冥思苦想往往容易弄错,如能画简图帮助判断,就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高考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⑴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审题,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
⑵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解答问题。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
⑶注重答案文字的锤炼、组织
几类常见的综合题答题思路:
类型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地理答题
答题思路: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来表述。
例题1 试从“水源”角度分析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⑴“开源”:①植树造林,涵养水源;②建设水库、地下水库、集雨水窖;③南水北调;开采地下岩层水;④防止水污染,废水回收,循环利用。
⑵“节流”:⑤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工业节水设备和家用节水设备;⑥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⑦分质供水;⑧加强水源的管理。
类型二:农业地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理答题
答题思路:主要从森林、草原植被和湿地、湖泊对气候、水源、土地及生物多样的保护和改善作用来回答。
例题2 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的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①(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退耕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南方暴雨山区)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③(河流中下游洪涝区)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水循环活跃。④(人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类型三:某项工业、城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答题思路:从资源的综合性、地理环境的普遍联系性出发,依照大气环保、水环境保护、土地环境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生物资源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等来设置采分点。
例题3 从改善和保护地理环境分析再次启动开发环渤海新一轮开发潮应突出哪些问题?
答案:①(水源)防止新的开发潮导致工农业用水量过大,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土地)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③(耕地)防止不合理利用淡水资源导致土壤沙渍化。④(大气)防止新的开发潮,矿物能源消费过大,导致大气污染严重。⑤(逆根源)控制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的用地规模的人口规模。
类型四:自然环境特点——成因分析。
答题思路: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
例题4 气候类型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类型五: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
答题思路: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题5 如试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
答案: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水。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