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次北固山下赏析及练习有答案.doc

发布:2018-10-01约2.7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次北固山下 【文学常识】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中心思想】 《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原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原诗 注释 译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风正】风顺(而和)。【悬】挂。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海上的旭日。【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练习与检测】(共25分) 一、填空(8分)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 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 。 4、《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 。 二、内容理解(17分)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分)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3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