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h变电站综合自动化.ppt

发布:2016-03-25约3.06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基本概念 传统变电站控制的问题 安全、稳定性不够。 难以保证供电质量。 占地面积大。 无法满足快速计算、实时控制的要求。 维护工作量大。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包括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保护、与上级调度通信的综合性自动化功能。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特点 利用微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自动化系统代替常规控制屏、中央信号系统和远动屏。 利用微机保护代替常规保护。 能采集完整的运行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与逻辑判别能力实现监视、控制、运行报告等功能。 功能综合化、结构微机化、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 综合自动化的优越性 提高安全稳定性。 提高电压合格率。 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缩小占地面积。 提高设备可靠性,减小维护工作量。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 分立元件阶段 微机化的智能元件阶段 综合自动化阶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与无人值班 无人值班是管理模式,综合自动化是技术水平。 常规保护和常规控制的时代。 两遥功能。 四遥功能,真正有效意义上的无人值班。 综合自动化比四遥功能在技术水平上有很大提高。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结构 五个子系统 数据采集和控制执行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运行状态分析和控制系统 人机界面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的功能 国际大电网会议的分类 控制和监视 自动控制 测量 继电保护 与继电保护有关的功能 接口功能 系统功能 国内应用的分类 控制和监视 微机保护 电压和无功自动控制 低频减载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 监视和控制 数据采集 模拟量、数字量、电能量 故障记录与事件顺序记录SOE 控制与操作 安全监视 人机界面 数据处理与统计 微机保护 微机保护的种类 高压输电线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 馈线的保护 主变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 补偿电容的保护 母线保护 不完全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选线 故障录波 微机保护 微机保护的优点 实现算法灵活。 性能稳定,可靠性高。 设备自检和自恢复。 运行维护工作量小,现场调试和整定方便。 微机保护 对微机保护的要求 满足保护的4性要求:选择性、速动性、可靠性、灵敏性。 具有故障记录功能。 通信功能与统一校对时钟。 能存贮多种保护定值。 当地或远程修改保护定值。 设置保护管理机或通信控制机。 故障自诊断、自闭锁、自恢复功能。 电压和无功控制 调控目标 维持供电电压在规定范围内。各级供电母线电压的运行波动范围(以额定电压为基准) 500(330)kv变电站的220kv母线,正常时0%~+10%,事故时-5%~+10% 200kv变电站110kv母线,正常时-3%~+7%,事故时±10% 配电网10kv母线,10.0~10.7kv 保持电力系统稳定和合适的无功平衡。 在电压合格的条件下实现使电能损耗最小。 电压和无功控制 调控措施 调整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 补偿电容器。 控制方式 集中控制。 分散控制。 关联分散控制。 自动低频减载 控制目标 运行规程规定:电力系统的允许频率偏差为±0.1Hz;系统频率不能长时间运行在49.5~49Hz以下;事故情况下,不能较长时间停留在47Hz以下;系统频率瞬时值不能低于45Hz。 自动低频减载 低频减载的任务 在系统发生故障,有功功率严重缺额,频率下降时,需要有计划、按次序切除负荷,并保证切除负荷量合适。 低频减载的控制方式 基本轮和特殊轮 一般基本轮第一轮整定频率为48.5~47.5Hz,最末轮46.5~46Hz,相邻两轮频率整定差0.25~0.5Hz,时间差0.5s。特殊轮整定频率一般在49~47Hz间,动作时限15~20s。 自动低频减载 实现方法 采用专用的低频减载装置。 分散到每条线路的保护装置中。 自动低频减载 对低频减载装置的要求 在各种运行方式下和功率缺额条件下,有计划地切除负荷,有效防止系统频率降到危险点以下。 切除负荷尽可能少,防止超调和悬停现象。 馈线或变压器故障跳闸造成失压时,应可靠闭锁,不能误动。 电力系统发生低频振荡时不能误动。 电力系统受谐波干扰时不能误动。 自动低频减载 低频减载装置的关键技术 采用原理先进、准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测频电路。 采用频率下降速率做启动条件提高动作的快速与灵敏性;做闭锁条件可防止误动。其他常用的闭锁条件有带时限的低压闭锁,低电流闭锁,双测频回路串联闭锁。 故障自诊断与自闭锁。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 明备用:正常由1B供电,1B或1DL故障断开后,BZT自动投入2DL,由2B供电。 暗备用:正常1B、2B都供电,1B故障时,BZT自动投入3D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