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关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中医养生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关系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宝,自产生、发展两千多年以来已具完整体系。其中中医养
生学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养性、养慎等, 即通过各
种方法预防疾病,延长生命。所含内容包括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环境养生、睡眠养生、运
动养生、浴身养生等,均与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其中运动养生是中医养
生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的健康养性的基本原则是:不宜久行、久坐、
久视、久听,即主张静养,又强调运动。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文化
内涵的独特表现形式。就其功能而言分为三大类:即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和技击壮力。其中
养生健身(即,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医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
1中医养生与传统体育养生理念
中医养生学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保养身体,减少疾病, 并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
变和病后防复。其重点是未病先防, 强调顺应自然,系统的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达到阴
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目的,产生强壮脏腑,扶正固本,保养真气,保
健强身、防病抗衰的积极作用。
我国传统养生运动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养生应当树立保健预防思想。 《黄帝内经》指
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告诫人们为了健康长寿,有病要早治,无病要早
防。
2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理论讲究对人体的身心进行整体优化,既考虑到机体脏腑、脉络、筋骨、精血
的充养与锻炼,又考虑到主宰人体的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活动的维护与调整,立足于
精、气、神、形各方面,通过主动调理身、息、心的健身方式,达到使精、气、神保持最佳
状态的锻炼目标。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式的特点是节奏缓慢、动作幅度不大,运动强度适度,运动时间不
限,对器械的依靠程度低,而且场地也没有限制。因此,无论是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还
是老年人都可以进行操作,正因为其大众化,也易于被传播和效仿,因此受到现代人普遍的
欢迎。被广泛普及和推崇的项目有太极拳、导引、吐纳、行气、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
3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之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八段锦的“八”字,不光单
指段,节和八个动作,另寓深意更是表示其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
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八段锦引导法 ”所讲: “于后午前做,造化和乾
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人又把这套动作比喻为 “锦”,所谓 “锦”字,是由 “金”
“帛:”成,绝美华贵,以表示这套方法编排精致,体现其动作完美,祛病健身的良好效果,
除此之外 “锦”字还可以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
的健身功法。
“八段锦 ”并有坐势,立势,静,动之分。近代广泛流传及最有影响的动功八段锦套
路,实在清光绪年间定型定名的,概因八段锦在民间流传已有 800余年,现代的八段锦在
内容与名称上均有所改变,期间功法和歌诀亦有较大的变化。
中医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人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可不通,八段锦每一式的
歌诀都与预防疾病,调理脏腑相联系,并且在动作的选择上都是已被传统健身术证明行之有
效的,每式的练习都要求上下值的协调配合,动作柔和,不用僵劲,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做到
连贯自然,八段锦从编创基本思路上遵从气功锻炼的固规律,重视 “意”“气”“形”的综
合锻炼和体现“天人合一 ”的思路内涵。整套功法在传统的 个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了预
备势和收势,使套路更加完善规范,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便于群众掌握练习。该功法运动强
度和动作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规律,属有氧运动,安全可靠,功法具有“柔和缓慢,
园活连贯,送进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的特点。由于立势八段锦更便于群
众练习,故流传甚广,八段锦的特点是动作柔和不用僵硬,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做到连贯自然,
经常练习八段锦可以疏通经络,消解化瘀,增力补钙,保津益气,减脂降压,畅通气血,疏
筋柔体,强体增智。
八段锦的练习过程包含了许多抻筋拔股的伸展性动作,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柔韧性,达
到引体令柔的目的。“肾主骨,藏精、生髓” 肾气的充盛,对人体的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