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过程.doc

发布:2017-04-25约7.2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考 点题 号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2、3、8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过程[来源:Zxxk.Com]1、4、5、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9、10、11、12光合作用相关实验及综合考查7、13、14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原创题)如图甲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图乙是从图甲中取出的部分结构放大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中生物膜的面积主要靠内膜向内折叠成嵴而增大 B.乙图所示的结构来自甲图中的③ C.③中的所有色素分子都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D.ATP的合成场所是④,分解场所是③ 解析 甲图中的①②③和④分别是叶绿体内膜、外膜、基粒和基质,乙所示的膜结构来自甲图中的③。叶绿体扩大膜面积主要靠片层结构中的类囊体薄膜。③中的色素分子只有少数叶绿素a才可以将光能转化成化学??。ATP的合成场所是③,消耗部位是④。 答案 B 2.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解析 恩格尔曼的实验能够证明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不能定量分析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答案 C 3.(2012·菏泽统考)将竖直放置的水绵和某种好氧细菌的混合溶液放在暗处,白光透过三棱镜照在混合液处,一段时间后,好氧细菌的分布情况最可能是 (  )。 A.随机、均匀分布在混合液中 B.集中分布在上下两侧 C.集中分布在中央位置 D.集中分布在溶液的下层 解析 白光经三棱镜分解成七色光,其中上下两端的红光和蓝紫光被植物吸收利用最多,故两端产生的氧气最多,因此好氧细菌集中分布在两端。 答案 B 4.(2012·潍坊抽样检测)下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在适宜的条件下栽培小麦,如果突然将c降低至极低水平(其他条件不变),则a、b在叶绿体中含量的变化将会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a上升、b下降 B.a、b都上升 C.a、b都下降 D.a下降、b上升[来源:Zxxk.Com]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及物质变化规律,难度中等。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或b分别代表[H]或ATP,c代表CO2,在暗反应阶段,CO2突然降低,则C3的含量降低,[H]和ATP的利用减少,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H]和ATP含量都会上升,即a和b的含量都会上升,因此选B。 答案 B 5.用高速离心法打破叶绿体膜后,类囊体薄膜和基质都释放出来。在缺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给予光照,然后再用离心法去掉类囊体薄膜。黑暗条件下,在去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中加入14CO2,结果在基质中检测到含14C的光合产物。为证明①光照条件下,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生ATP、[H]等物质;②CO2被还原成光合产物的过程不需要光。在上述实验进行的同时,应追加一个怎样的实验(已知肯定要加14CO2)来说明问题(  )。 A.备无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无任何光照的条件下加入ATP、[H] B.备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无任何光照的条件下加入ATP、[H] C.备无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加入ATP、[H] D.备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加入ATP、[H] 解析 要实现实验目的“①光照条件下,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生ATP、[H]等物质”应在追加的实验中备无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加入ATP、[H];要实现实验目的“②CO2被还原成光合产物的过程不需要光”应将追加的实验装置放在无任何光照的条件下。 答案 A 6.(2012·温州市模考)如图表示在夏季一个晴天,某阳生植物细胞光合作用过程中C3、C5的数量变化,若这一天中午天气由光照强烈转向阴天,此时细胞中C3、C5含量的变化分别相当于曲线中的哪一段(  )。 A.3―→4段(a) 2―→3段(b) B.4―→5段(a) 4―→5段(b) C.4―→5段(b) 3―→4段(a) D.2―→3段(b) 2―→3段(a) 解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中光照变化与C3、C5含量变化的关系。当天气由光照强烈转向阴天,导致光反应产物[H]、ATP的含量下降,从而影响了C3的还原,使C3含量增加,此时CO2的固定仍进行,因此C5含量下降。 答案 B 7.下图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