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历代官私版本汉文大藏经的流传与演变.docx

发布:2023-11-15约1.96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历代官私版本汉文大藏经的流传与演变 今年5月,江苏省档案馆收集并接收了金陵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同文件,这些文件被记录在博物馆。内容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文本,刻经制作工艺资料,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仁山先生家族照片和工艺流程照片,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关于金陵刻经处的专题录像片,刻印经书的经板实物和各种版本的经书资料,共计7160件。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乾隆版大藏经》,这部清代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正式开雕至今,印数累计不超过150部,故较珍稀,在我国历代大藏经编纂刊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传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现在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佛经最早是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而佛经在中国的流传大致经过了由写经到刻经,再到排印经本的演变过程。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佛经的弘布流通,只能靠手工抄写本的形式流传于各大寺院和民间。由于抄写工作并非易事,所以六朝以来,大的寺院盛行一种建造经藏楼以珍藏写本经卷的风气。写经事业大约一直延续到南唐保大年间(943~957)才终止,其数量一定很可观,很可惜这些古人辛辛苦苦抄写的经卷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1900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六朝、隋、唐写经,虽然已是残编零卷,也堪称世界瑰宝了。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全部大藏经木刻本的雕造,始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大藏经”一词,是由中国人创造的名词。“大”,在这里是一种褒义,它表示佛教的经典穷天地之极致,内容无所不包。“藏”,在梵文中,意为盛放东西的箱子、笼子等器具。古代印度的僧侣们常把他们抄写的贝叶经存放在这类箱子或笼子中,因此“藏”也就成佛经的计算单位或代名词。“经”,汉字原意为织物的纵线,有绵延之意,故引申为“常”,指常存之理义、法则、原则。汉文大藏经是汉文佛教典籍的总汇。它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历算、医药、天文等诸多领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自从北宋初年雕造了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汉文大藏经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已知我国历代官私各种版本汉文大藏经共有21种。宋、辽、金代有《开宝藏》、《契丹藏》、《崇宁藏》、《毗卢藏》、《西夏汉文大藏》、《圆觉藏》、《资福藏》、《赵城金藏》、《碛砂藏》等九种。元代的有《普宁藏》、《元官藏》、不知名藏(北京智化寺藏本)等三种。明代的有《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杨家经场藏》、《万历藏》、《嘉兴藏》等六种。清代有《龙藏》一种。民国时期有《频伽藏》、《普慧藏》两种。此外,尚有为数不少的古代雕版汉文大藏经现已湮没无闻。我国现在正在编印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吸收历代大藏经之长,收罗资料最为宏富,将成为体现新时代水平的最新版本的汉文大藏经。 《乾隆版大藏经》,简称《龙藏》,又名《清藏》,是清代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敕令在北京开雕大藏经,于是在北京贤 (下转第46页) (上接第36页) 良寺设立藏经馆。雍正十三年(1735)正式开雕,至乾隆三年(1738)完成。全藏共收经1669部、7168卷,分作724函。始自大乘经般若部,迄于西土贤圣撰集。全依《永乐北藏》之编次,另附目录。千字文编号自“天”至“机”。本藏为折装本,于中央空间处,以细字刻记千字文、帖数和纸数。每版25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行17字。御制序谓北藏版本讹舛,因以北藏为底本而重新校刊,是为本藏开雕之缘起。实则前485函(从“天”至“漆”)乃覆刻《永乐北藏》,后293函(从“书”至“机”)内容较《永乐北藏》有增减。主持刊印的有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主持超圣等。完工后曾刷印100部,分赐全国各大寺院。清末,慈禧太后寄赠一部《龙藏》给日本西本愿寺,现珍藏于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1935年又曾刷印过22部。此后还有少量刷印。但累计总数不超过150部,故较珍稀。《龙藏》的版片共刊刻了79036块,原藏在北京故宫武英殿,后移至柏林寺,1982年又移藏于智化寺。《龙藏》版片保有至今基本完好,略有残损,是我国历代木刻藏经中唯一尚存之版片,近年文物出版社又主持重新刷印。 1998年,台湾省台北县光明禅寺慈心老太师将《龙藏》经书从北京请回台湾后,向南京金陵刻经处赠送木刻版经书一部,为7040卷(704函),总价值为55万元,其文物价值很高。为了更好地保管这部经书,传承佛教文化,金陵刻经处将该套经书转由江苏省档案局(馆)永久保存、收藏6930卷(693函);金陵刻经处保存、展示110卷(11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