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沱沱河地区埃达克岩的发现及意义-西北地质.PDF

发布:2017-12-31约2.51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40 卷 第 3 期 西 北 地 质 V o l. 40 N o. 3   2007 年 (总 162 期) N O R THW E ST ERN  GEOLO GY 2007 (Sum 162)   ( )  文章编号: 2007 沱沱河地区埃达克岩的发现及意义 史连昌, 祁生胜, 王文, 陈健, 安守文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青海 西宁 8100 12) 摘 要: 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 000 m 以上的沱沱河地区, 发育了一套新生代始新世特殊的侵入体。依 据岩石组合系列和地球化学特征, 将其划分为灰白色闪长玢岩和灰白色石英闪长玢岩两种侵入岩, 由 13 个侵入体组成, 出露总面积为 2685 km 2。这些岩石具有高铝、高锶而贫重稀土的特征, 与区域上其 他时代、类型的侵入岩形成显明对比。这套岩石组合的特征与埃达克岩的特征一致, 却与典型的埃达克 岩形成环境又不同, 其为挤压消减环境, 值得关注。笔者重点探讨这套新生代埃达克岩的岩石学、地球 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和环境分析, 以及对区域地质研究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沱沱河地区; 发现; 埃达克岩; 地质意义 中图分类号: P 5881   文献标识码: A   埃达克岩最初的表述为形成于岛弧环境下高 分布的闪长玢岩明显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岩石类 铝、高锶而贫重稀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岩石组合。在 型主要为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 其形成时代集 最近几年国际地质文献中, 埃达克岩 ( 肖庆辉等, 中在 3564~ 4 119 M a (青海地质矿产局, 1989; 邓 2002) (adak ite) 是一个经常见及的岩石学名词, 由 万明, 1999) , 为古近纪始新世产物。为今后这一地 于这一概念的提出仅十余年, 因而对它的确切定义、 区岩浆岩的研究起一个抛砖引玉作用。 识别标志、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等仍 存在不同的认识。埃达克岩的定义是从地球化学特 1 大地构造位置 点出发的, 是否只有岛弧才有埃达克岩是 目前争论 ( 的问题。因此, 深入研究埃达克岩的构造环境及形 测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 唐古拉山北坡 常承法 成机制、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等, 1982; 潘桂堂等, 1990)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被认为是世界第 昆仑中缝合带之南, 红其拉甫双湖昌宁缝合带之北 ( ) 三极。自然地理条件决定该地区基础地质调查薄弱, 古特提斯缝合系 边千韬, 199 1 中部; 泛华夏大陆 ( ) 但其地壳结构、构造特殊性和典型性是地学研究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