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评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评述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已经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了解农民生态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加科学和有效地引导农民的生态行为,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对国内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影响农民生态行为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农民 生态行为 影响因素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足以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公众生态行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国内关于生态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大部分研究仅是对国外的理论和研究进行的引进和扩展,实证研究也不多见。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行为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有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行为科学等;既有理论上的分析和推演,也有实证上的假设和验证,研究重点和结果也不尽相同。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所以研究主体分为公众、城市居民和农民。农民接触生态环境最近,农民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直接性、根源性,农村环境问题是广大农民生产和生活活动直接作用的结果,所以对农民生态行为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国内有关农民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二、农民生态行为的界定
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是农户生态行为。根据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的定义,农户生态行为是指农户为了满足自身需要(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受到一定动机的驱动,并伴随着外在因素的影响,为达到特定目标(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正面或负面)的一系列活动过程。王昕,陆迁,张莎莎等都直接使用了这一概念。李贵德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农民生态行为的概念,即指农民在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一切行为的总称,从产生的影响看,农民生态行为可分为良性生态行为、中性生态行为和负面生态行为。这部分学者认为农民生态行为既包括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行为,也包括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
还有一部分学者,如张首先、刘慧群等,虽然没有直接对生态行为进行定义,但从他们的表述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生态行为仅指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行为。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现在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比如生态食品、生态农业。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农民生态行为是指农民为了满足自身需要(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受到一定动机的驱动,并伴随着外在因素的影响,为达到特定目标(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其中包括生产生态行为和生活生态行为。与之相反的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即为非生态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行为尚无明确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称呼,如生态行为、环境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环境保护行为等。这些名称虽然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是内涵基本一致,都是强调日常生产生活的行为结果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本文采用的是生态行为这一称呼,并将使用以上其他称呼的研究成果一并纳入研究范围。
三、农民生态行为影响因素
我国学者对农民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从不同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经笔者总结归纳,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兼业程度、收入、居住人文区位等,以及农民个人的生态知识、意识、态度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土地产权制度性、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农业补贴政策、生态监管、农村社区文化、农业产业化等因素。
王昕,陆迁为探索农村生态环境的微观治理机制,基于对陕西省渭南市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生态行为受农户特征、农户资源禀赋条件、制度安排和非经济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户主年龄、家庭规模、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实际劳动力数、土地产权制度的稳定性、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耕作方式和农业社区文化都与农户生态行为成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户资产状况和农户兼业程度会导致农户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张莎莎的研究也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
李贵德认为影响农民生态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有农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