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国足球_治本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漫宝网 HYPERLINK
尊重产权、终结官僚体制
—拯救中国足球的治本策
无论是对足球产业还是其他体育产业而言,改革的首要任务,恰恰是收回伸得过长的权力之手、终结这种粗暴践踏财产权与经营自由的体制!这不仅是拯救中国足球以及其他体育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并可省去巨额的体育投入,也减少了对体育产业的不要干预,又可以根本上精简纳税人所供养的不必要的公职人员,还必将大大削弱滋生贪腐的空间……而且,这一改革方向,不仅适用于足球行业,适用整个体育行业,而且也适用于所有行业,例如已经声名狼藉的慈善行业。
6月14日晚,中国男足1:5惨败于弱旅泰国二队。讽刺的是,赛前有媒体还说,中国足球队急需一个软柿子来证明;可孰料,结果却恰恰被比自己瘦小许多的软柿子的羞辱。于是,铺天盖地的冷嘲热讽、伐挞谩骂再次汹汹而来,尤其是换教练、骂球员的帖子更满屏都是。随后有媒体又传中国足协正再次酝酿、讨论换帅。
然而,中国足球不争气,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其原因根本不在于球员、教练,也不在于所谓的政府重视、投入不足,而归根结缔在于:足球运动仍然是戴着官僚体制的枷锁跳舞。
一、中国体育体制的现状与本质
在现代,体育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或竞技,而往往意味着庞大的经济产业。尤其是像足球、篮球等拥有着广阔市场空间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早已成为规模巨大的营利性行业,此即所谓的“体育职业化”。在本质上,职业体育产业,和商业性的影视、音乐等行业极其类似,都是以提供某种视听享受来牟利的商业服务性产业。质言之,它们首先是一种经济活动,其次才是体育运动。
按理说,职业联赛是联赛各俱乐部联合举办的商业性活动,其经营管理权自然属于各俱乐部(具体主要是由各俱乐部共同组成的职业联盟机构)。这就好比说几家出资方联合举办一场商业演出,演出如何组织安排、利润如何分配等经营管理事项,自然应当由出资方来商定。
但在中国,整个职业体育行业的几乎所有经营管理大权,却仍然被官僚部门死死地把控着。表面上看,中国的职业联赛是由民间行业组织——各单项体育行业协会,来管理、经营,但实质上,中国又何尝有过官方所承认的、真正的民间协会?!中国所有的官方承认的所谓“社会团体”,例如红十字会,其实都不过是“二政府”而已,甚至本身其实就是某政府机构的另一块牌子。同样,中国的各体育行业协会其实也只是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附属机构。
例如,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经营管理者中国足协,和国家体育总局足管中心实质上只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质言之,不过是体育总局足管中心的“马甲”而已!而职业联赛投资方、联赛运营成本的承担者——各俱乐部,则对足协几乎没有任制约的权利。
而且,中国足协被明定为所有全国性足球赛事唯一的组织、经营管理者。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它不仅手握决定足球行业从业者饭碗的从业资质审批、管理权和处罚违规、违纪的生杀大权,而且还把持着职业联赛和俱乐部的经营,垄断了它所“管辖的各项赛事所产生的所有权利”(参见《中国足球协会章程》第49条)。
简言之,中国足协不仅掌控着足球行业的管理权,而且还垄断着足球行业的收益权;不仅是管理者,而且是经营者;是中国足球行业不折不扣的“土皇帝”!足协等行业体育协会相对于俱乐部,前者作为赛事排他的组织与管理者,几乎是只有权力而无责任;而作为联赛主体的各俱乐部,对联赛运行投入了庞大的人、财、物,并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但几乎是只有义务而无权利。通俗地讲,中国的职业体育行业体制,可以称作是:“你出钱、我当家、我获利!”
二、现行体育体制严重侵犯俱乐部产权,严重挫伤社会资本投资联赛与职业球员培养的动力与积极性
例如,联赛的冠名权、赞助、门票这三大收入来源,几乎完全操控于足协之手。这致使职业俱乐部的获利空间大大受损,从而导致俱乐部的普遍亏本经营。
以联赛冠名权为例:目前职业联赛的冠名权是各项收入最大的部分,但中国足协不仅垄断者职业联赛冠名权的决定权;而且它还通过中超章程明确规定,足协要强制白白拿走36%的冠名权股份。
主场经营权是俱乐部的另一大收入来源。但在《中超联赛章程》中明文规定:中超联赛的杯名、赛场内圈正面广告、赛场内圈两侧部分时段的广告、电视转播(包括全国性电视转播、境外电视转播、地方台电视转播)、中超标识等,都要由中国足协下属的中超委员会委托中超公司整体经营,足协共拿走了19块正面广告牌;只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几块广告牌为各俱乐部经营,而且不能和足协的重复。最后门票为各俱乐部经营,但足协还要强制提成5%。
显然,上述做法无异于明火执仗、赤裸裸地抢劫。这使导致这些年职业体育投资方普遍亏本的最直接原因。如此一来,必然阻碍严重挫伤社会资本投资足球联赛的热情;也从而必然导致足球人才培养的乏力,因为在职业联赛体制下,职业球员的成长和培养是依托于职业联赛的。
三、现行体育体制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