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doc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古诗文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很大。教师开展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积极落实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的相关要求,立足真实情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创设学习任务群,有助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古诗文的艺术特点,并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真实情境;学习任务群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以独特的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初中生学习古诗文,能够拓宽文化视野、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获得心灵的洗礼、提升道德修养。古诗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不同,学生往往难以自觉地投入其中开展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艺术特色、感悟古诗文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任务群,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多样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还可以精心策划教材分析、情境设定、任务描述、活动反思等多个环节,并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效果[1]。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为例,探究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策略。
一、分析诗歌背景,制订教学目标
每一篇古诗文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如同倾听作者内心的细语,使人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诗歌的精髓、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因此,教师应先探寻作者的创作背景,再制订教学目标,为学习任务群的创设提供指引。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东汉末年统一北方。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感慨万分,借景抒情,创作了组诗《步出夏门行》。这是诗歌历史上第一次用组诗的形式所写的文人乐府诗,其分为五个部分,开头是序曲“艳”,正文分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观沧海》是中国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首山水诗,四言一句,篇幅短小精练,写景自然生动,语言质朴刚健,思想含蓄深刻。
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量,对格律诗的特点也有所了解,能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感情。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品读诗歌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语言、情感、艺术手法,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朗诵、语言表达与情感表达三个方面的内容。《观沧海》所在的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学生学习该单元时,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笔者仔细推敲教学内容,认为学习《观沧海》这首诗,应在积累乐府诗、品读诗歌、学习鉴赏方法的同时,进一步运用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情境,品味诵读艺术和诗歌内涵的魅力。基于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理解、对第一单元整体目标的把握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笔者制订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景;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诗人质朴刚健的创作风格和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积累古代诗歌文学常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古诗文修养。此外,笔者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感知诗人壮志满怀的英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情景。
学生都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曹操很有军事才能,是一代枭雄;有的学生认为曹操奸诈多疑,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奸臣。从文学价值的方面来看,《观沧海》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所创新,还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抒情方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有助于学生知人论世。
二、立足真实情境,构建学习任务
语文学习任务群围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一系列紧密关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践、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生视角、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观沧海》一课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部分。在开展教学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预习诗歌,完成“预习任务单”中的“体裁”“背景”“主旨”等栏目的填空。在课堂上,笔者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挑战的心理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下周,我们班将开展‘品景物之美·感四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