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为初中生心理成长赋能的路径探索.doc

发布:2025-01-30约4.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为初中生心理成长赋能的路径探索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弹性、增强心理韧性,教师要尝试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在回溯成长行动的同时有所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应对挫折、有效管理情绪、培养抗挫能力、建立自信心等,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效能。因此,教师为初中生心理成长赋能的路径探究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成长赋能;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初中生的心理成长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设境疏导”的方式,借助情境化的心理教育模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在正向性的情境引导中,增强学生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更好地应对来自生活与学习中的挑战。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正向疏导的同时,应传递积极能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心”是一个非常广泛和复杂的概念,涉及情感、意识、思维、意愿等多个方面。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受到成长环境、人际关系、个人性格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疏导,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干预学生的成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需求,从系统知识指导、专业技能培训、情感正向疏导等多维度出发,全面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设境疏导”,探究为“心”赋能的现实路径,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设境疏导,为“心”赋能的路径探究

初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初中生正经历着多样而又复杂的身心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调节自己的内在状态,从而达到为心灵赋能、为成长赋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尝试运用“设境疏导”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情境化、立体化、多样化的活动实践与体验中,通过文字性的心理日记记录、示范性的榜样效仿学习、开放性的心理剧编演、探索性的绘画治疗愈合等多种路径,为“心”赋能,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与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提升。

(一)心理日记,回溯成长行动

心理日记是一种让学生规律性记录个人内在感受、情绪、体验、想法的日记形式[1]。学生通过心理日记的记录,能够很好地察觉到自己的心理变化与情绪波动,在发现潜在心理问题的同时,为自我的心理调整及后续寻求帮助奠定基础,在成长行动的回溯中,提高心理弹性。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悦纳自己,教师在心理教育工作的推进中,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日记。“情绪调控”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心理日记本当作自己的情绪记录本,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波动。在心理日记的末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心理晴雨”的鉴定,让学生针对自己所记录的日常琐事,进行个人情绪的初步评判:如果觉得这一天是开心的就画一个小太阳;如果觉得这一天心情抑郁就画一朵小乌云;如果觉得这一天非常难过就画小雨滴等。学生在自我思考与总结的同时,通过“今天开心吗?”“为什么不开心?”“不开心在下一次可以避免吗?下一次应该怎么做?”等设问,对自我的心理困扰进行初步的排解与疏导。

除了利用心理日记帮助学生整理思绪、宣泄情感,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在心理日记中所凸显的心理问题,有计划性地开展阶段性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理论化的指导,培养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发现学生A流露出自卑情绪时,教师需要及时关注消极情绪产生的根源,发现学生问题所在。通过翻阅学生A的心理日记,教师发现其写下了“今天英语小测验成绩不是很理想”“我虽然跑得快,但是成绩不好”“同学们因为我没考好,说我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消极的话语。对此,教师可以鼓励性的日记批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运动好也是你的一大优点,你也获得了很多荣誉。我相信,只要你能够做出改变,平衡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时间和精力,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大家也一定会看到你更多的闪光点。”针对学生在心理日记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写下鼓励性、启发式、探究式等不同形式的批语,逐步帮助学生纠正成长行动中的思维误区,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纾解,为其今后的心理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心理日记的记录中,以及教师对应的心理教育引导下,学生能够很好地识别、调节自身情绪。借助文字,学生能够简单地对个人心理、情绪进行实时记录,回溯成长行动并进行自我反思,积极面对心理问题,主动接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动态调整自我认知,完善自我探索,进而提升自我认知,增强心理弹性,赋能成长。

(二)榜样示范,传播积极能量

榜样示范指通过学生身边积极正面的榜样对其进行示范性的引导,以榜样的力量为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