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外电影史
像历史一样,我们也把电影史分为中国电影史和外国电影史,相比较而言,外国电影史主要是以“流派”、“思潮”为主线,而中国电影史则是以“代际”或意识形态下的时代划分为主线。同时在具体讲述的过程中我们再结合具体电影实例,穿插对一些电影大师的讲解,
第一讲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大陆部分)中的代际关系:
(1)“第一代”中国电影导演;
(2)“第二代”中国电影导演;
(3)“第三代”中国电影导演;
(4)“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
(5)“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
(6)“第六代”中国电影导演;
二、中国电影史(大陆部分)的年代划分:
(1)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1905----1920);
(2)中国电影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21----1937);
(3)战争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1937----1945)
(4)新中国初期的电影(1949----1966),亦称“十七年电影”;
(5)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
(6)创伤恢复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1983);
(7)“第五代”电影导演与中国电影的崛起(1983----1992);
(8)九十年代后的中国电影;
三、香港电影史:
四、台湾电影史:
五、中国电影史中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简述:
第二讲 外国电影史
本讲主要是以西方电影中的主要“流派”、“思潮”为主线,简要地将西方电影史串联起来,从而给各位一个简要的阐述,进而能使各位能更好的了解外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在阐述其间还会穿插重要的电影大师的简介。
一、电影艺术的形成:
1、电影的史前史
2、电影的奠基者
二、外国电影史中的主要“流派”、“思潮”
(1)法国:①印象主义电影②表现主义电影③达达主义电影
1、二三十年的欧洲先锋电影(2)德国:①表现主义电影②抽象主义电影
(3)苏联:①电影眼睛派②蒙太奇电影学派
(1)英国:①纪录片运动 及②战后的“自由电影运动”
(2)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2、现实主义电影(三四十年代)(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4)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1)法国:①新浪潮电影②左岸派电影③真理电影
3、“新浪潮”电影(五六十年代以后)(2)新德国电影
(3)日本新浪潮电影
三、“流派”、“思潮”之外的外国电影史
1、美国电影史 (1)旧好莱坞电影 (2)新好莱坞电影
2、日本电影史
3、伊朗电影史
4、韩国电影史
5、印度电影史
四、外国电影史中重要的电影大师及代表作品简介
第三讲 电影知识补遗
本讲主要是讲述在前两讲中未曾提及的电影史知识,以及与电影相关的电影知识。
一、电影节
1、戛纳电影节
2、柏林电影节
3、威尼斯电影节
4、莫斯科电影节
5、奥斯卡电影节
6、台湾金马奖
7、香港金像奖
8、金鸡百花奖
9、华表奖
10、上海国际电影节
二、其他有关电影史知识
第一讲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大陆部分)中的代际关系:
对于中国电影中的“代际关系”的提法不是电影理论家们经过周密的思考后提出来的,而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目前被国内外相当一部分研究中国电影的学者所采用。所谓“六代”,具体地说,一般认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为第一代导演,他们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无声时期,代与代之间往往是师承关系;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代的学生辈,代表人物有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沈浮等,他们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有声电影时期;第三代又是第二代的学生,他们最辉煌的时期是五六十年代,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等;第四代电影导演大多毕业于“文革”前的北京(也有上海电影学校及各电影厂自己培养的),他们长期给老导演当助手,直到“四人帮”瓦解后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有了独立拍片的机会,显示出自己的艺术才能,如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黄健中等;第五代导演大多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包括其后的进修班),毕业后很快有了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