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操作流程--PPP运作典型案例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现代集团有限公司
PPP事业部总经理
二零一五年三月
PPP操作流程与案例分析
目录
PPP认识
一
二
三
PPP操作流程解析
PPP运作典型案例
四
基础设施项目运作模式建议
目录
PPP认识
一
二
三
PPP操作流程解析
PPP运作典型案例
四
基础设施项目运作模式建议
PPP概念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以授予特许经营权为基础,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
“Public”指的是政府、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其它合格机构;而“Private”主要是指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但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他控股国有企业。
PPP概念
公私合作
公私合作并形成伙伴关系,并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企业是以此目标实现自身利益的追求,而政府部门则是以此目标实现公共福利和利益的追求
利益共享
政府不以分享利润(分红)为唯一目的,还需要对企业可能的高额利润进行控制,即不允许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超额利润(利益的可调节性)。共享利益在这里除了指共享PPP的社会成果之外,也包括使作为参与者的企业取得相对平和、稳定的投资回报(利益的可调节性)
提高效率
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必须符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要求。对于项目特性和预期服务质量具有不确定性、难以明确项目要求,或者难以明确划分风险的项目,不应采用PPP模式-- 物有所值评价
风险分担
考虑双方风险的最优应对、最佳分担,将整体风险最小化。追求整个项目风险最小化的管理模式,要比公、私双方各自追求风险最小化更能化解准公共产品领域内的风险。
PPP的内涵
PPP是新公共管理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政府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安排提供”公共服务与“直接生产”服务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E.S.Savas 《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
建立特许权经营法规
建立收费机制
解决联网/联合收费问题
解决土地、动拆迁问题
监管服务质量、价格
政府
市场
政府投资公司与民营企业争流量、争线路、争市场
政府提供预期回报,承担市场风险
PPP可以视为公共部门重组的一部分,是广义的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部分,在这个新的定位过程中,政府从直接的公共服务生产商,转变为推动者和规则制定者。
PPP的内涵
PPP不仅止于交易环节: PPP项目更像是一段婚姻,而不是一场婚礼。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基于共同的目标追求,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多的产品或服务。
PPP不只是融资模式:融资只是PPP的目的之一,并不是全部,还利用民营部门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先进制度;PPP是一个多目标任务,以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导向。
BT是分期付款的政府采购模式:融资大多为短期行为,而PPP则是考虑全寿命周期的长期合作模式。所以,在中国大规模应用的BT模式,虽有PPP的形式,却没有体现PPP的精髓,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融资模式。
PPP的特征
政府或项目发起人
社会资本
通过采购授予特许权
项目公司
融资、建设、设备采购、运营
项目
收回投资并取得一定回报之后
一定比例
的资金
一定比例
的资金
项目为主体
有限追索债务
合理分配利润、风险
资产负债表外融资
灵活的信用结构
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
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项目。
PPP的适用范围
PPP模式分类
投资人承担责任小
政府承担责任大
投资人承担责任逐渐增大
政府承担责任逐渐变小
传统
采购
完全
私有化
服务外包
TOT
BTO
BOT
ROT
BOO
PPP模式分类
收费定价机制(BOT/BOO/BLT)
运营效率(BOT/BLT)
风险结构(PPP/BOT)
融资需求(BOT/TOT)
财政补贴(DBT/DBOT)
其它
PPP模式的选择
PPP有多种运作方式,但其基本的框架结构如图所示:
特许经营
直接协议
PPP的基本框架
政府授权部门
SPV项目公司
贷款协议
证券协议
金融机构
建设合同
运营合同
股权投资
社会投资者
建设承包商
运营商
股权投资
运作主体的确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