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第7课《企鹅相随--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说课稿2023—2024学年清华大学版(2012)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docx
第3单元第7课《企鹅相随--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说课稿2023—2024学年清华大学版(2012)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2023—2024学年清华大学版(2012)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7课《企鹅相随--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新建图片文件;
2.掌握使用填充工具进行颜色填充和图案填充;
3.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调整画布大小和图像分辨率;
4.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个性化的企鹅图像作品。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通过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将提升以下核心素养:
1.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的操作,提升信息的整理与表达能力。
2.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运用填充工具进行个性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图像创作,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基本绘图工具的使用等;
-学生对电脑软件的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包括如何打开和保存文件;
-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图像处理知识,如选择工具、简单调整图像大小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图像处理软件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创作个性化作品时;
-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跟随指导进行软件操作;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偏好直观演示,有的喜欢自主探索,还有的倾向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会在新建图片的分辨率设置和画布大小调整上遇到困难;
-使用填充工具时,学生可能难以掌握精确填充的技巧;
-在进行个性化创作时,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创意而感到困惑,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激励。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以便于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和实践。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鹅图片素材、示例作品,以及填充工具使用技巧的教学视频。
3.实验器材:确保计算机实验室中每台电脑都已安装图像处理软件,并检查软件的运行状况,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台电脑,并确保网络连接正常,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独立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自己设计一张图片的情况?那么,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电脑软件来新建一张图片并进行填充。”
-展示一些利用填充工具创作的企鹅图片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像处理的魅力。
-简短介绍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新建图片的定义,包括图片的分辨率、画布大小等基本参数设置。
-详细介绍填充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如颜色填充、图案填充等。
-使用软件界面截图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工具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3.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使用填充工具创作的企鹅图像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创作过程,包括新建图片的设置、填充工具的选择和应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填充工具提高作品的视觉效果。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填充工具创作出更具个性化的企鹅图像。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企鹅图像设计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设计思路、填充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可能的创意点。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设计思路、填充工具的应用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建图片和填充工具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