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第七章1-19世纪中期.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经历了19世纪初期席卷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激情荡涤后,欧洲文坛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对社会诸方面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又一次将目光注视到他们先前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来,这之中尤为突出的是表现出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性卑劣的针砭。于是一种既继承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的写实传统、又偏重于批判和暴露社会黑暗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了。高尔基将这一文学思潮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浪子文学”、“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中期文坛 浪漫主义文学继续发展: 法国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等,美国浪漫主义爱默生、霍桑等。 无产阶级文学萌芽: 英国宪章派诗歌、法国工人诗歌、德国的革命诗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主潮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阶段划分 两个阶段: 一、30-60年代,法国、英国为中心。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果戈理为代表 二、70年代-世纪末,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福楼拜、哈代、列夫·托尔斯泰和马克·吐温为代表 现实主义的思想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再次 ,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再次,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最后,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各国发展概况 各国的发展不平衡: 由点到面的辐射趋势——即由法、英等西欧先进资产阶级国家兴起,逐步向东欧、俄罗斯和美洲国家扩展的发展态势。 (一)、法国文学 这一阶段法国政权的更替 1789-1804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其中1799年由拿破仑出任终身执政 1804-1815 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二世(1811.3.20-1832.7.22)(注:挂名罗马人国王) 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 1路易十八世(1755.11.17-1824.9.16)(法兰西国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0.9-1836.11.6)(法兰西国王1824-1830) 1830-1848 七月王朝 “街垒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原为大金融家) 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总统路易·拿破仑 1852-1871 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 路易·拿破仑(系拿破仑一世继女之子,拿破仑一世原配约瑟芬亲外孙) 1871-194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制) 1945-1958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内阁制) 1958-当代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总理制)夏尔.戴高乐为首任总统。 1、浪漫主义文学继续发展,雨果、大仲马、乔治·桑。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1830年前后,斯丹达尔、梅里美和巴尔扎克等先后步入文坛。 1848年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转向精确的客观描写,以福楼拜为代表,“客观而无动于衷”。 3、唯美主义,诗人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 4、象征主义,波德莱尔,《恶之花》。预示着文学变化的新趋势。 梅里美 梅里美(Merimee, 1803—1870)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由于他的小说独具一格,人称小说家中的“怪杰”,是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家之一。 梅里美是法国第一位中短篇小说大师,他擅长刻画泼辣、敢作敢为的女性形象。 代表作《嘉尔曼》(Carmen一译,《卡门》1845)塑造了一个酷爱自由的吉卜赛女郎形象。 《高龙巴》描写了一个坚定沉着、复仇心强的女性。 《伊尔的维纳斯铜像》写得神秘而惊心动魄。 电影《卡门》海报与剧照 (二)、英国文学 19世纪30至70年代,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学(尤其是写实小说)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丰收期,史称“维多利亚文学时期”。维多利亚女王在1837年继位后,经过早期的社会问题丛生,各种政治力量交锋、摩擦,到40年代末期社会逐渐平稳,步入号称“日不落”国的鼎盛时期,文学也经历了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冷漠,到作家表现出特有的道德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文学转型期。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首先,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最先描写了劳资矛盾。 第二,作品的主要题材是写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历程,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 第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 萨克雷Thackeray 萨克雷(1811—1863)出身于富裕家庭,对英国上流社会较为熟悉。他的成名作是特写集《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