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及回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及回归【摘 要】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大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当前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现状,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深入分析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根源,并从政府责任、医院内部管理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探讨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路径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但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市场化倾向,医院的趋利行为日益严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公益性正在逐渐弱化。这既损害了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现状出发,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分析其现实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路径选择。
一、公益性弱化: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着手公立医院的改革。虽然在医疗服务的供给、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医院逐渐从社会保障的公益事业主体演变为谋取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主体,社会公益性目标正在逐步弱化。主要表现在:
1.社会服务职能逐渐弱化,趋利行为凸显。公立医院是政府投资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旨在满足全体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及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当前,随着我国卫生医疗体制的改革,一方面扩大了公立医院的自主经营权,医院在服务供给上更多地考虑提供有利可图的治疗服务,各种盲目检查、过度用药行为层出不穷,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导致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职能逐渐丧失;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财政补助大幅削减,公立医院在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推向市场,这进一步助长了公立医院的营利冲动,使其价值取向逐步背离了社会公益性目标。
2.医疗费用大幅增长,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加重。在市场化取向下,公立医院的经营机制严重扭曲,各种诱导需求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据统计,从1998~2010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从3678.92亿元增长到14534.8亿元,人均医疗费用从282.99元增长到1480.1元,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个人医疗费用的支出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从1998~2010年,个人支出比例从35.7%上升到57.7%,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27%的比例范围。这种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加重了居民医疗负担,使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更加突出。这也是公立医院社会公益性目标逐渐弱化的重要表现。
3.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差。由于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和投入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下降。从医疗资源的配置来看,高精尖技术、优秀医护人员和高新医疗设备等优质医疗资源大量向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尤其是大城市和大医院;而基层的医疗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难以向服务人群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城乡人口获得公益性医疗服务机会不平等。资料显示,我国80%的农村和城镇人口只能享受20%的医疗卫生资源,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难以体现。
二、公益性弱化的根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它强调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实际上也是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延伸,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政府的社会福利责任,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其价值取向是满足所有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而非医院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这博弈中,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最大化实际上取决于政府、公立医院、保险机构、患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由此,本文认为公立医院的弱化不仅仅是公立医院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责任虚化是导致公立医院社会公益性弱化的主要根源。政府作为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主体,肩负着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责任,但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政府责任的严重缺失现象。这种责任的缺失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从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来看,财政补助占公立医院收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公立医院发展需要,因此,公立医院在经营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趋利性。(2)政策制定不合理。由于公立医院与政府部门存在着利益相关,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往往习惯倾斜于公立医院,从而使得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为医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制度空间。(3)监管力度不够。目前,公立医院的监管存在着多头管理和改革不配套问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