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紧急避险设施建设方案.pdf

发布:2019-03-06约4.92万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紧急避险设施建设方案 一、避难硐室方案确定 根据矿井提供的资料和井下实际采掘情况,矿井最大下井人数为 人,考虑 1.2 的安全系数,在主斜井井底车场与回风上山的联络巷设置 1 个 50 人规格的永久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内部系统主要包括:安 全防护密闭系统、气幕喷淋/保压系统、压风供氧系统、自动泄压系统、 手动供氧系统、空气净化除湿系统、蓄冰制冷系统、监测监控系统、 通讯、监视及人员定位系统、电源动力及照明系统、生存保障系统、 供/排水系统等。 技术特点如下: (1)避难硐室配有空气净化系统、三级供氧、供电系统,配有二 氧化碳处理装置等。 (2 )主室内可装通讯装置,可与地面通讯,实现与地面的联系。 (3 )配备的设备能够监测到内外部环境的实时情况及有害气体的 检测。 (4 )避难硐室能够有效抵御外部的受力、能够与外部环境完全隔 绝(包括有毒有害气体、高温高压等)。 (5 )避难硐室配备一定时间内可以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氧气、水、 食物等,可与外部流食系统、压风系统相连。 (6 )避难硐室作为紧急避险系统代表与井下原有五大避险系统 (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 和通信联络系统)全面对接,互联互通。 因此,设计推荐使用永久避难硐室。 二、井下避难所工程设计简介 设计工作的重点是 50 人永久避难硐室的设备配置、工程概算及《工 程施工图纸》,作为固定式避难硐室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具体方案为 利用副斜井井将压风、供水、通讯、监控等直接送入地下经巷道底板 下预埋进入永久避难硐室;同时选用空气净化等系统组成多保险以保 证井下避险矿工的安全。设计的具体内容为: 1、永久避难硐室内设备的布置方案; 2 、井下永久避难硐室井巷工程设计; 3、井下永久避难硐室生命保障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包括: 1)安全防护密闭系统 2)气幕喷淋系统 3)压风供氧系统 4)压缩供氧系统 5)泄压排气系统 6)监测监控系统 7)空气净化系统 8)温度调节系统 1 9)供电系统 10)通讯系统 11)人员定位系统 12)供水排水系统 13)生存保障系统 14)辅助设施 4 、井下永久避难硐室所需设备、仪器、仪表及附属装置、个体防 护装备选型及安装设计; 5、井下永久避难硐室管理及安全措施; 6、部分安装及施工图纸绘制。 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建设基本要求 1.井下避难所设置的基本要求 1.1 煤矿井下避难所目前主要有固定式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 舱两种类型。矿井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并以满足矿井灾变条 件下矿工应急避险需要,安全、实用、救生为基本原则。 1.2 井下有人工作的地点均应有避难所为其服务。避难所距工作 地点的距离,以矿工在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或矿井火灾等灾 害事故应急避险情况下,佩戴随身携带的自救器能够安全到达为确定 原则,突出矿井不超过 500m、一般矿井不超过 1000m。井下避难所的 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突出矿井的井底车场应设置固定式避 难所,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所,掘进距离超过500m 的巷 道应设置工作面避难所。 1.3 避难所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 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1.2 的备用系数。 1.4 避难所应设置在无异常应力、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的地点, 前后 20m 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存放在巷道中的可移动式救生舱,应保证巷道畅通,安全间距、风速 等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有预防爆炸冲击破坏 的相关措施。 1.5 避难所应有清晰、醒目的标示。矿井避灾线路图中应明确标 注避难所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避难所方位的明显标示,以 方便灾变时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