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叙事技巧.doc

发布:2017-09-02约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叙事技巧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主旋律电视剧能否成为雅俗共赏的精品,《爱情20年》的成功带给我们不少启迪。该片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在经历了首播的高收视率后,又在地方频道各个时段热播。这部作品堪称电视剧中的精品,它多维密合的时间设计深深召唤着观众的身心卷入,它多元与多层的人物形象塑造,带领我们触摸那个时代人们真实感人的生活真相,它简约而幽默的对白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多维密合:唤起观众共鸣的时间 电视剧一般有三种时间,一是故事素材在其自然的时间顺序上所具有的时间持续过程,主要通过故事情节的显现和故事叙述的暗示,由观众推想和概括出来的;二是故事讲述过程中所选取的事件、情节串联在一起所呈现的时间,它可以自由转换,可以对素材时间进行截取,或者通过回顾、展望将其延伸;三是观看时间,就是观众欣赏作品的时间。这三种时间大致限定了故事讲述的时间范围,通过有机选择、组合与配置产生特殊的时间效果。 从第一种时间的角度看,《爱情20年》的素材截取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几个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作品虽然没有明确告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开头就呈现出上世纪70年代末的典型场景:正是下班的时候,红星机械厂,大门口涌出自行车流。广播喇叭里传来那个年代的歌声。三车间里,车间主任正在领着大伙儿开会。他宣布靳勇获得了这个月厂里的先进标兵,并把一个印着奖的搪瓷茶缸发给靳勇。第23集(大结局),字幕:2005年,杜志民和林悦并没有离婚,为了送女儿出国留学,一家人和靳勇父女欢聚在一起。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故事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讲起,直到2005年。这段时间,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是亲身经历或者有所耳闻的,特别是中、老年人,曾经身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如今重提旧事,勾起许多回忆。 从第三种时间的角度看,《爱情20年》的首播从2007年4月4日起每天3集连播,从晚上7点半到10点,正好是新闻联播之后的“传统黄金时段”。说它是“传统黄金时段”,主要是区分198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他们有的被网络抢走了注意力,有的专注于其他娱乐项目,这个时段对他们而言并不一定是黄金时段,相反,中老年人由于生活比较规律,工作状态较为稳定,加之从前新闻联播培养起来的新闻收看惯性,此时对电视节目的忠实度、关注度相对较高,因此这一时段对他们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段。《爱情20年》选择在这个时段播放恰好迎合了这批观众的休闲心理需求,并与故事素材时间产生珠联璧合之效:在放松的心态下回忆一些亲身体验、记忆犹新的往事,观看者的体验与主人公的体验引起共鸣,从而产生情绪释放的快感与情感净化的升华。 以上两种时间中,故事素材时间源于现实,具有不可逆性,几个年轻人的成长真实可感,具有现实体验的逼真感,观看时间安排巧妙,目标受众明确,具有审美体验的亲切感。与以往大量的历史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相比,这两种时间维度令《爱情20年》略胜一筹。毕竟在遥远与切近之间、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心理距离的落差,更容易令观众产生对历史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疏离感。 从第二种时间的角度看,《爱情20年》凝练、含蓄,不啻为一部精品。它所选取的事件、情节经过精心的打磨,特别是放大的时间与省略的时间两极的对比,充分渲染了气氛和调动观众的想象空间。比如杜志民与冯新柳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几乎每一次波折都费尽篇幅:二人为装土暖气还是备考争执,志民作业作假占用大半集的时间,志民发现张明超为新柳拍的照片以及车间工友抱不平向张明超寻衅打架也用了将近一集的时间。这些生活琐事被编剧极尽所能地铺陈,充盈着整个剧本,通过对细部时间和空间的放大,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悠长的与那个时代相吻合的时间风格。人物间的情感纠葛也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宣泄。观众的情绪也在慢节奏、细致的回忆中被调动起来:作为全知视角的观察者,观众知道得越细致,对他们爱情的喟叹与紧张就越强烈。 与这种放大的时间相得益彰的是,大段落时间、事件的省略和提炼浓缩故事表现的主题,同时也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悠长。故事素材的时间流程横跨数十年,但编剧只选取了其中不到一半的时间段落:从几个年轻人进厂,产生爱情直至纠葛发生的前10年,婚后10年一笔带过,再择取10年后再相逢的一段情感震荡,为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编剧何以做此选择?爱情20年,情感颠簸的时光集中在第一个10年,在经历剧烈变化之后,一切基本定型,情感已不是生活的主调,剧中主人公的生活重心落在了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转型。此时的爱情被沉入主人公记忆深处,留下的更多是岁月的洗炼,直到婚姻已经了结或正在经历婚姻裂变的昔日恋人重新面对情感抉择。可以说,编剧的省略正是紧紧围绕作品主题――爱情而展开。而在叙事过程中,适时的“时间畸变”技巧的运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