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研究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26
湿地公园研究报告
篇一:湿地公园考察报告
太湖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前言: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
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
投资近4亿。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完成,由英美两国
的世界顶级设计师联手设计。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鱼米之乡、江南水乡、刺绣
之乡的特征。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
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关键词:湿地 保护区 设计 生态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
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
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
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
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内五十余座名称造型各异的
桥梁,与五里木栈道蜿蜒相连,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
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客至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
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松翻阅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
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 1 区、观鸟亭、湿地栖息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
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
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
史称“游湖”。
一、周边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开始高速化,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原本位于城
市边缘地带的湿地。公园的用地范围是由黄海高程为4m左右的大堤围起的人工鱼塘群,鱼塘
高程在0.8~2.2m之间,属于人工湿地。大小不一的鱼塘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随着多年
的变化,场地初步形成了4种自然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漫滩湿地和沼泽湿
地等。场地的陆生植被以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为主,有极少量的小乔木,可分为6种简单
的群落类型:灌木丛、芦竹群落、野生油菜群落和人工菜地、草本群落、藤本群落以及人工
林。水生植被类型分为沉水植物群、挺水植物群和浮叶植物群。鱼塘中以人工养殖的淡水鱼
虾和螃蟹为主,并伴生螺蛳、贝壳等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总的来说,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
围垦过度,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镇区污染治理不到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保障与
管理不力,湿地保护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退渔还湖后,替代产业发展困难。
二、设计形式
太湖湿地公园包括三大景区、两条主轴线,即原生态湿地景区、滨湖特色文化景区、山
屿生态游憩景区及太湖大堤景观主轴线和马山、大小贡山景观主轴线。在规划设计中,以“大地记忆”——“文脉延续”——“生境培育”为主线,提出七大
湿地功能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
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东部和西部,
整个公园分别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出入口,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对湿地公园环境
的影响。公园内部主要通过人行散步道和电瓶车组织游线。公园设一条3.5m宽的主环路和多
条宽度分别为2.5m、
1.8m、1.2m的二、三级游路,以及各类自然式小游步道。 (见p3规划总平面图)
2
三、项目功能
公园场地基质比较单一,地势平坦,湿地景观和生物环境以鱼塘形式为主,一个大型湿
地公园,应具有多样化的湿地生境。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加入了大型湖泊、山体、密林、水
巷等斑块,力图形成生态环境完善、景观形态丰富、游览项目合理的湿地公园。 公园一期范围有四个分区,二期范围有三个分区。
(1)湿地渔业体验区:公园西部的湿地渔业体验区规划有密林活动区、原生湿地保护区、
水街商业区和渔耕文化景区四大景区。
(2)湿地展示区:湿地展示区是让游客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 3地的知识。按照植物生长特点和水文特点,本区有五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景区作为
湿地植物展示场所。本区域最南边的两个岛屿则是体现太湖之滨的稻作文化的场所。在芦白
稻黄的大地农业景观的大背景下,体会千年传承下来的农业文明。
(3)湿地生态栖息地:此区作为太湖水进入湿地的源头部位,需要有极为重要的水源净
化功能。纵横交错的条带型岛屿和曲折的芦苇水巷既可加强净化功能,也能吸引不同鸟类来
此觅食、筑巢、栖息。
(4)湿地生态培育区:在原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