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政治思想史 讲义 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特点 一、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二、政治与哲学相结合。 三、强调人文主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线索 一、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 二、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时期 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四、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 五、思想转型期:步入近代社会时期 六、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章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商代西周社会的政治特点 商代西周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的主体是君主专制制度在早期国家形成以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家长的绝对权力演变为君主权力,由于这一原因中国早期国家走上了君主专制的道路。 商代西周时期,血缘关系依然起着维系国家的纽带的作用,特别是到了西周时期,形成了一套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在西周初期,宗法制度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商王朝控制着当时国家的中心地带。 在土地占有形态上,商代西周实行土地公有制度。 第二节 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的观念 商代王权至上的思想,渊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祖先崇拜的观念。商代的祖先崇拜有着较为明显的政治特征。从现有的甲骨文材料来看,还没有被统治的平民祭祀祖先的记载,这说明现实社会的政治等级决定了祖先的等级,在血缘关系的纽结下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已经与社会政治结合起来,成为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 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人们已经萌发了君主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的观念。《尚书·盘庚》三篇载盘庚向百姓、贵族训话时自称”予一人”,在实际上,是一种把君主置于民众之上的观念。在解释君主权力的至上性时,盘庚把君主权力的来源一方面归之于天,另一方面归之先公先王。由于君主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臣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君主的意志。 商代王权至上的思想,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即上天授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一)天命是可知的 (二)天命与民情是一体的,只有通过民情才能洞悉上天的意志 周公说:“天畏棐枕,民情大可见。”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是可怕的,它是否要真诚的保佑你,是要从民情中体现出来。 (三)关注民情 三、敬天保民 周初系统地阐述敬天保民思想的是周公。周公,名旦,周武王同母弟,周武王逝切后,继位的周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在辅政期间,他建立了一整套的政治,经济制度,对于周王朝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周公敬天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敬从天命,怀保小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是佑助那些有德的人,而天的意志又要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周公主张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从而使周王朝永远得到天的佑助。 (二)敬从天命的关键在于保民 (三)要做到敬天保民,统治者应该做到 1. 要勤于政事 2. 要体察民情 3. 要慎用刑罚 第二章 儒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孔子 身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2年,卒于是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冲破了商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格局。他还是一名富于社会精神的思想家,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春秋时期社会动乱的责任主要应归咎于列国的统治家。孔子经世致用的思想方式,对于他身后的思想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人性学说自西周以来,天的权威就受到怀疑而有所动摇。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混乱,人的作用、力量和价值得以凸现。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向人,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人性的讨论。人性说为儒、道、法家等流派建构政治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比较简单。他说“性相近,习相远”。 二、仁礼学说 (一)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孔子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在很大程序决定了孔子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二)关于仁与礼的内涵 关于仁的内涵,他认为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复礼被认为达到仁的标志。仁者爱人包括两个方面:孝悌和忠恕。对内克己,对外爱人,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在他的思想学说中,仁是指一个人内存的道德品质。 关于礼的内涵,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有道 孔子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叫“天下有道”。依照他的设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表现为秩序井然与和谐无间。他的“天下有道”的理论构想的提出,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理性程度,为儒家学派设定了政治发展目标,对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定向意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