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研究.pptx
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研究汇报人:2024-01-14
引言储层地质特征分析相控建模理论与方法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实践相控建模在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结论与展望
引言01
石油天然气资源需求01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少井条件限制02在勘探初期或开发过程中,由于钻井数量有限,获取的地质信息不足,给储层建模带来极大挑战。相控建模重要性03相控建模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地质信息,通过模拟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预测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为勘探决策和开发方案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相控建模方面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如沉积相分析、地震相识别、地质统计学等。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在相控建模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多信息融合建模、智能建模等。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相控建模将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和更智能化方向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研究,包括沉积相分析、地震相识别、储层参数预测和模型验证等内容。研究内容首先收集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进行沉积相分析和地震相识别;然后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储层参数预测模型;最后通过实际钻井资料和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和优化。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储层地质特征分析02
研究区位于某盆地内,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发育有一系列断层和褶皱。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沉积环境研究区地层发育齐全,从老到新依次为下伏基底、下组合、中组合和上组合。根据岩性、岩相和古生物等资料分析,研究区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等沉积环境。030201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砾岩和碳酸盐岩等。岩石类型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岩屑等矿物组成;砾岩主要由砾石和砂质填隙物组成;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组成。矿物成分砂岩多呈中-粗粒结构,分选中等-好,磨圆度为次棱角状-次圆状;砾岩多呈巨厚层状构造,砾石大小混杂;碳酸盐岩多呈厚层状构造,局部发育溶孔、溶洞等。结构构造储层岩石学特征
研究区储层孔隙度一般分布在10%-25%之间,其中砂岩孔隙度相对较高。孔隙度储层渗透率变化较大,从低渗到高渗均有发育,其中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相对较高。渗透率研究区储层含油饱和度一般分布在40%-80%之间,其中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饱和度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层内非均质性同一储层内不同部位物性差异较大,如粒度、分选、胶结物含量等变化均可导致物性差异。层间非均质性不同储层之间物性差异明显,如砂岩与泥岩互层时,砂岩储层物性明显好于泥岩。平面非均质性同一储层在平面上不同位置物性也存在差异,如构造高部位与低部位、不同沉积微相等均可导致物性差异。
相控建模理论与方法03
相控建模是指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测井和试井等资料,在沉积相和储层构型的控制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的过程。相控建模定义相控建模可以揭示储层的空间展布和内部结构,为油气藏描述、储量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提供基础。相控建模意义相控建模基本概念
确定性建模方法基于高质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测井资料,通过插值和外推等技术手段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该方法适用于资料丰富、质量高的地区。随机性建模方法以已知井点数据为基础,结合地质统计学原理,通过随机模拟技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该方法适用于资料较少、质量较差的地区,可以揭示储层的不确定性。综合性建模方法将确定性建模方法和随机性建模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料的优势,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的三维地质模型。该方法适用于复杂地区和多期次沉积的储层。相控建模方法分类及特点
将地质、地球物理、测井和试井等多源信息进行融合,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对沉积环境、沉积物源、沉积构造等方面的分析,确定沉积相的类型和展布,为相控建模提供地质依据。沉积相分析技术通过对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刻画,揭示储层的层次性、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征,为相控建模提供精细的地质框架。储层构型分析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将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提高储层描述的直观性和准确性。三维可视化技术相控建模关键技术
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实践04
03数据准备与处理收集并整理研究区内的钻井、地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和解释。01研究区地质背景位于某盆地内,具有复杂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储层非均质性强。02井位分布及数据情况研究区内井位稀疏,仅有少量钻井数据,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相控建模流程与步骤相控建模原理基于沉积相控制储层发育的理论,利用地震相、测井相等信息约束储层建模。建模方法与步骤采用序贯高斯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