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我的白鸽》(第2课时)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18课《我的白鸽》(第2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白鸽》的第二课时。本节课将继续深入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具体内容包括:
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即通过白鸽的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感受作者对白鸽的深厚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对读者的感染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运用这些知识。同时,文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文本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思想,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情感态度,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传统美德。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课文中的美词佳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我的白鸽》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的运用及其效果。
②掌握课文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白鸽所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2.教学难点
①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白鸽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本解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自己的创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写作中的灵活运用。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3.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自然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情感,增强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1.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式学习,如在线问答、小组协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运用电子白板展示课文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方便学生直观学习并模仿运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张白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对白鸽有什么印象?它们在你们心中代表着什么?”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课文内容,如白鸽的形象、作者的情感表达等,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课文《我的白鸽》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举例说明:通过课文中具体的句子和段落,展示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白鸽的影子/在我心海里/翱翔”这句诗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白鸽的形象更加生动。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寻找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讨论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课文的表现力。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这个动物的文字。
教师指导: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并提供写作建议。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分析并总结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要求学生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诗歌欣赏:选取一些描绘自然和动物的诗歌,如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环保教育:介绍一些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资料,如《只有一个地球》、《自然的呼唤》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动物故事:推荐一些关于鸽子的故事书籍,如《鸽子与和平》、《白鸽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鸽子的习性和象征意义。
-自然探索:提供一些关于鸟类和生态系统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如《鸟类观察手册》、《生态系统与人类》等,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
2.拓展建议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自然界的感受和思考。
-环保行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或社区的环保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将学习到的环保知识付诸实践。
-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