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认识与评价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认识与评价2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认识与评价
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当今世界上难度最大的调水工程
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成为当今世界上难度最大的调水工程。
1、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条件最为艰苦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西起通天河,东至大渡河,南临川西高原,北至黄河干流,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的海拔高程为3000~4500米,地面气压较低,仅相当于海平面气压的60%~70%,空气中的含氧量也相当于海平面的60%~70%。这里冬季严寒而漫长,区域内极端最低气温为-30℃~-40℃,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时间长达5~8个月。低压、缺氧和寒冷构成了调水工程区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工作困难重重,参加这项工作的水利科技工作者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于气压和供氧不足,必将使施工机械效率低下,运行成本增加,工期可能被拉长。在这样气候条件下,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工作也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地质条件最为不利
调水工程区多为陡倾岩层,褶皱构造异常发育,地层褶皱强烈。北西—南东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其中部分为活动断裂。整个工程区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强地震带内。工程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普遍存在。这种不利的地质条件,将会给调水工程带来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调水线路穿越活断层的处理问题;隧洞进出口的高边坡问题;深埋长隧洞的高地应力和高地温问题等。
3、施工技术要求最高
国内外在高海拔、低气压、缺氧、寒冷条件下的水利施工普遍缺乏经验。在调水工程区内要修建200多米高的面板堆石坝,如何解决防渗问题,冻胀破坏问题等,都要求采取特殊的施工措施。这里对深埋长隧洞的施工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长隧洞的自然分段、不同地质条件下采用何种更为有效的掘进技术等。
4、对外交通最为困难
调水工程区人烟稀少,每平方公里仅有2~3人,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几乎没有工业。与这样的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调水工程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调水工程区不仅海拔高,而且地形相对高差很大,盘山公路的修建,施工极其困难。再加之调水水源点多,隧洞施工面多,要求对外交通的基础设施工程量巨大。
5、社会关系最为复杂
调水工程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分布着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如何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必须慎重对待,不可掉以轻心。
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效益最大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范围决定了这一工程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
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上中游地区有37种,特别是有色金属矿产,综合开发潜力很大。无疑,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建设,将会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极大地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受水区,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并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这一区域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的策源地,甚至有些地区已经丧失了人类生存条件,不少居住在这里的群众成为“生态难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投入运用后,将为生态脆弱地区提供水资源,可有效地遏制土地沙漠化,恢复并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大大提高这一地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3、有力地推进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
实践证明,一项大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必将对受水区的社会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像没有美国西部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就没有今天的洛杉矶,也不会有南加州今天的繁荣一样,有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会极大地推进黄河上中游地区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的社会进步。如调水工程及其受水区配套工程的兴建,将会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建立各种通信设施,人际交往扩大,信息传递加速,全国各地的先进文化、技术和经济信息及时传播到这里,将会使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发生深刻变化,这对打破封闭状况、落后传统、建设精神文明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调水工程实施后,受水区的经济状况大大改善,人们有条件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从而对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产生积极影响。
4、从根本上解决黄河干流的断流问题
黄河干流的断流问题,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快速增加的缘故。目前,我们解决断流的问题,主要是通过采取行政、经济、工程、科技等手段,加强全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在节水潜力充分挖掘后,用水量仍然会有所增加,怎么办?只有依靠外流域调水来解决。在东、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