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24溶液的pH及中和反应教学案.doc

发布:2017-05-05约3.0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溶液的pH及中和反应  班级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 教学目标: 1、会用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基础训练 1、下表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有关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种类 厕所清洁剂 橘子汁 牛奶 草木灰水 厨房清洁剂 pH 1 3 6.5 11 12.5 A、牛奶的酸性比橘子汁强    B、用湿润的pH试纸蘸取厕所清洁剂测其pH C、草木灰水显酸性       D、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橘子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纯水显中性,其pH为0   B、pH试纸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但不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C、使石蕊变红的溶液pH大于7   D、常温下,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 3、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可先滴加足量的Mg(NO3)2,静置后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 4、下列物质与H2SO4发生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Na2CO3   B、BaCl2   C、KOH   D、Fe2O3 5、某同学在家中用pH试纸测定食盐水、澄清石灰水、汽水、食醋四种溶液的pH,如果把测得的结果用下图表示(a、b、c、d各表示一种溶液的pH): 则pH为d的是上述四种溶液中的_____;向pH为b的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呈_____色。 6、溶液的酸碱性可用_____进行检测,而溶液的酸碱度用_____表示,可以用_____进行测定。两者相比_____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精确些。 7、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常温下碳酸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 【猜想与假设】溶液的pH可能是(填入你的猜想与假设):pH>7;②pHpH_____. [设计与实验]小方、小钟、小陈三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pH试纸于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测得pH>7.pH试纸于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测得pH>7.pH试直接浸入碳酸钠溶液中,测得pH>7. 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 注意:①pH____,酸性越强。当酸溶液被稀释时,溶液pH_____,但不会变成____性,所以稀释后溶液的pH不会大于7。反之,pH____,碱性越强。当碱溶液稀释时,溶液pH____,但不会变成____,所以稀释后溶液的pH不会小于7。 ②并不是所有的盐溶液pH都等于7。如NaCl、K2SO4等溶液,pH=7,而Na2CO3溶液pH>7 2、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1)中和反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这一说法___,例如:______ (3)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_____________7的中性或接近中性土壤中生长;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程度 注意:正常雨水因溶解有_____使pH小于7(但是大于5.6),只有雨水的pH小于5.6,才能称为酸雨。 (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问题研讨 例1、现有四只烧杯,分别盛有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并向其中滴加了酚酞或石蕊溶液(如图所示) 已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选用下列药品继续实验:铁、氧化钙、氧化铁、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请依据实验回答问题: (1)B 中溶液是2)取A 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甲,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则甲是3)取C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乙,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由红色变4)取D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丁,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由红色变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猜想四:有Na2SO4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__.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