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讲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污染防治 第十一章 道路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 一、环境及环境要素 环境按其要素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声环境等 道路环境保护所称的自然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声环境,以及道路中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等生态环境。 第二节 道路环境保护设计 1、道路环境保护的原则: 道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为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并结合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改善和提高道路环境质量。 2、道路设计应注意的环境保护问题: 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②、保护农田水利设施; ③、尽量减少拆迁,方便居民出行; ④、保护和利用人文景观; ⑤、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⑥、水资源、自然水流形态的保护; 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第三节 道路景观组成与设计要点 一、道路景观组成 内部景观:行驶在道路上的驾驶员看到的景观以及在停车场、服务区等休息散步时看到的景观,是动景观,强调线形。 外部景观:沿线居民及其它道路上看到的道路景观,是静景观,强调道路的整体印象。 一、景观组成 二、基本要求 三、景观造型 第三节 道路景观组成与设计要点 二、基本要求 (见P337) 使自然景观与道路工程结构物达到尽可能协调,应从使用者的视觉、心里出发,使道路具有功能、美观及经济的一致性。 三、道路景观造型 1、道路平面造型-与环境协调,植树 2、道路立面造型-与地面坡度一致 3、道路横断面造型-边坡绿化 4、交叉口造型-不影响通视 5、结构物景观造型-与景观协调 6、附属设施造型-协调和谐 第四节 坡面修饰 一、边坡坡度 二、坡顶、坡脚缓和化处理 三、填、挖边坡之间缓和化处理 一、边坡坡度 1)岩质边坡高度小于30m时,边坡坡率不宜大于下表规定: 边坡岩体类型 风华破碎程度 边坡坡率 H≤15m 15m≤ H≤30m Ⅰ类 未风化、微风化 1:0.1~1:0.3 1:0.1~1:0.3 弱风化 1:0.1~1:0.3 1:0.3~1:0.5 Ⅱ类 未风化、微风化 1:0.1~1:0.3 1:0.3~1:0.5 弱风化 1:0.3~1:0.5 1:0.5~1:0.75 Ⅲ类 未风化、微风化 1:0.3~1:0.5 弱风化 1:0.5~1:0.75 Ⅳ类 弱风化 1:0.5~1:1 弱风化 1:0.5~1:1 3 )考虑景观设计的路面土质边坡处理: 2)土质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大于下表规定: 土的类别 边坡坡率 粘土、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 1:1 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砂砾 1:1.5 卵石土、碎石土 圆砾土、角砾土 胶结和密实 1:0.75 中密 1:1 二、坡顶、坡脚缓和化处理 坡顶、坡脚缓和化处理-流线型横断面 意义:减少越界车辆的冲击,事故易控制; 简化草皮铺筑工作,节省维修养护费用; 边坡易稳定,减少风蚀和积雪。 三、填、挖边坡之间缓和化处理 意义:使填挖方过渡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五节 道路绿化 一、意义和作用 二、设计原则 三、布局和设计 一、绿化的意义和作用 1.安全运输作用 诱导作用-视线诱导、线形预告; 过渡作用-防止光线明暗急剧变化,视线过渡; 防眩作用-隔断对向车灯的眩光; 缓冲作用-缓冲事故车辆的冲击,减缓驾驶员紧张心理; 遮蔽作用-遮蔽影响景观的物体,如声屏障; 标示作用-预告设施位置; 隔离作用-防止人或动物进入; 休闲作用-减缓驾驶员或乘客旅途疲劳。 2.景观改善作用 通过绿化,使施工破坏后的景观得以恢复或改善弥补,降低负面影响,给驾驶员提供优美、舒适、和谐的行车环境。 3.环境保护作用 防护作用-减轻风沙或风雪侵袭 防污作用-吸收有害气体、烟尘、噪音 护坡作用-保持水土、边坡冲刷与稳定 二、道路绿化的设计原则 有利于汽车安全行驶; 尽量就地取材、适地种树; 道路绿化应先保护后绿化; 应与道路功能、景观、环境保护综合起来统筹考虑; 应注重植物合理搭配、所有用地尽量绿化,乔木、灌木、草皮相结合; 处理好道路照明、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的管线。 三、布局和设计 1.中央分隔带绿化 宽分隔带-种植矮生花木 窄分隔带-1.6-1.7m高的灌木 (地表采用满铺草皮绿化) 2.防护带绿化 作用:防风防沙防雪、固土护坡、引导视线、协调景观 采用抗风性强的树种、外高内低,远乔木、中灌木、近草坪的三层绿化体系。 3.边坡绿化 作用:保持水土、稳固边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