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预防手册.pdf
疾病预防手册
一.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和
隐性感染者是主传染源。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
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d,平均6日左右,潜伏期长短与侵入病毒的量
有关。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
登苴热。
登苴热常见的症状:
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
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2〜7d,然后骤降至正常,
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
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热
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
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
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颜面及眼结膜出血,颈和上胸部
皮肤潮红。脉搏早期加快,可出现相对缓脉,严重者疲乏无力,呈
衰竭状态。
2、皮疹于病程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
渐延及颈部及四肢。可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
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
头面部,稍有痒感,皮疹持续3--4日,一般与发热同时消退,但
也有热退皮疹明显者,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c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25〜50%病例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
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妞、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阴道出血
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及触痛。
5、其他可有肝脏肿,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
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
吐、谙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
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
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
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
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二.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
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姆、呕血、咯血、尿血、便
血等。
在热退前后的1-2日突然病情加重,出现:(1)休克在病程
2-5日,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
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
测不到,烦躁不安、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
于4〜10小时内死亡。(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皮肤大片瘀斑、
鼻出血、呕血、便血、咯血、血尿,甚至颅内出血。常有两个以上
器官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
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C
鉴别诊断:
登革热应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药疹相鉴别;登革出
血热应与黄疸出血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相鉴别。
疾病预防: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也可以考虑使用物理性的防
蚊二具,如防蚊纱窗,防蚊纱门,防蚊纱网等,效果也很不错。并
发症:
1、急性血管内溶血较为常见,多见于-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
的病人,可出现黄疸和血纥旦白尿,发生率1虬
2、精神异常个别病人病程中出现烦躁不安、妄想等精神症状,
病情恢复后,多恢复正常。
3、急性肝炎部分患者出现肝脏肿大,血清肝酶升高,胆红素多
正常,病情恢复后,肝功可正常。
4、其他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心肌炎、尿毒症、吉兰-巴雷综合征
及眼部病变等。
三.出血热
传播途径: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