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不足之处.doc

发布:2017-08-25约6.64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XX大学 XX学院 课程论文 学院: XX学院 学期: 201X-- 201X学年第 X 学期 专业: XXXXX 年级:XXX 级 题目: 解读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课程名称: XXXXXXXX 任课教师姓名: XXXXX 201X年 X月X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一、我国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回顾 5 (一)发展阶段 5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特点 6 (一)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结合 6 (二)筹资结构特点 6 (三)支付结构特点 6 (四)统一管理 7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7 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调查问卷) 14 解读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不足之处 摘要:中共十八大,在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问题上,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前言:我国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更是涉及面广,相关的人数众多。随着时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全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程度在加快,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 以上,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一直依靠传统方式进行养老。然而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但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因子女数减少而照料资源不足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社会经济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农村家庭子女价值观念变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所依赖的土地经济保障能力,不但因为土地产出的偏低而且也因为人均占有的耕地量的减少而减弱[3]。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系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广大农民在老年来临之时能够得到一份切实的社会保障,是国家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问题。 本论文要通过对我国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若干具体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早日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由国家、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劳动者按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成立养老基金,在农民劳动者年老时按照个人缴费及基金增值情况领取养老金,以保障基本生活从而实现其平等的社会养老保险权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政治背景之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非同小可。 一、我国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回顾 (一)发展阶段 传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历了探索试点、稳步推进、衰退、制度回归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1992牟,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州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至1989年6月,全国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9个、县(市、区、旗)有190个,有800多个乡、8000多个村建立了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参加保险人数近90万人,共筹集资金4095.9万元,有21.6万人享受了养老金。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为推广阶段。民政部于1992年1月3日正式公布实施《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民办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