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成因及防治措施.docx
PAGE
1-
“网络暴力”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
(1)网络暴力的成因之一是匿名性的滥用。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轻易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敢于在网络上发表攻击性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据统计,在社交媒体上,大约有70%的用户在评论时不会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例如,2018年某知名论坛上,一名网友因不满某明星的言行,匿名发起了网络暴力,导致该明星的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也是网络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这些平台在提供便捷沟通的同时,也成为了网络暴力的温床。例如,某知名社交平台曾因用户发布侮辱性言论,导致多名网友受到网络暴力攻击,甚至出现自杀事件。
(3)网络暴力的成因还包括网络文化的影响。在互联网上,一些极端的网络亚文化,如“键盘侠”、“喷子”等,他们以攻击他人为乐,将网络暴力视为一种“娱乐”。这种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发生。据统计,我国网络暴力事件中,约有30%与网络亚文化有关。例如,某知名游戏玩家因在游戏中与队友发生争执,被其他玩家组队进行网络暴力,导致其游戏账号被封禁,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二、网络暴力的防治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防治网络暴力的关键。我国近年来已出台多项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明确了对网络暴力的界定和处罚措施。例如,2020年某地警方根据《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一起网络暴力事件进行了立案侦查,并对涉案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有效震慑了网络暴力行为。
(2)提高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和减少网络暴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据调查,接受过网络素养教育的青少年在遇到网络暴力时,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受到伤害。如某地开展的网络素养教育活动,使当地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提高了20%。
(3)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平台应承担起监管责任,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审核和管理。这些平台应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举报机制,对违规内容及时进行处理。例如,某知名社交平台在接到用户举报后,迅速对涉嫌网络暴力的账号进行封禁,并对相关用户进行教育,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此外,平台还应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