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蛴螬防治技术.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下害虫蛴螬防治技术
蛴螬栖居于土中,取食发芽的种子和大田作物的幼根、
嫩芽和幼芽部分。由于危害根部,所以缺苗断垄,最终导致
苗木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到农林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蛴螬
长期在土壤中栖息、危害,故为较难防治的害虫之一,单一
防治的方法很难奏效,因此必须开展以物理防治措施、生物
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
效果。
一、形态特征
蛴螬是金龟子幼虫,俗名白土蚕、白地蚕,是多食性害虫幼
虫体多皱褶,幼虫静止时体呈“ C”形弯曲,头黄褐色,胸腹
部乳白色,背上多横皱纹,腹末粗大,尾部有刺毛;终年在
地下活动。金龟子发生多为一年 1 代或一年 2 代,以老熟幼
虫或成虫在土下越冬,一般在 5 月初出现成虫, 5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和 9 月份分别为两个成虫取食期,对幼苗的危害以春
秋两季最重。老熟幼虫在地下作茧化蛹,金龟子为完全变
态。
二、危害特点
成虫、幼虫均能为害植物,且食性杂。成虫啃食叶、芽、花
蕾,影响农林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成虫常常将叶片吃成网
状,危害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并啃食嫩枝,造成枝叶
枯死。幼虫啃食苗木根部和嫩茎,影响生长,并可使苗木枯
黄,同时根茎被害后 易造成土传病害及线虫病害侵染 ,致幼
苗死亡。蛴螬在土壤中 随温度升降作季节性上下移动 ,秋后
潜入深土中蛰伏越冬。春季蛴螬向寄主根区土壤层移动危害
苗木根部,随后化蛹。成虫多在夏季羽化产卵,卵多产在苗
木根区的土壤中。卵孵化后幼龄蛴螬噬食茁根并持续取食到
入蛰越冬。 蛴螬的发生与土壤的水分及质地有关 。有机质含
量高、湿润疏松的土壤有利于蛴螬的发生 。
三、防治方法
1、精耕细作,合理施肥
秋季幼虫尚在浅土层活动,适当深耕苗圃,破坏其生活环
境,将虫体翻出,受天敌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而死亡。大田
地必须使用充分腐熟的基肥作底肥,近几年,由于大力推进
秸秆还田,极易滋生幼虫,致使蛴螬危害成扩大之势,给农
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
2、人工捕捉
在成虫羽化出土高峰期,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在田边装黑
光灯,灯下放置水盆,水中滴入一些煤油,进行诱杀。灯光
下结合使用农药,防止灯光区附近加重危害。幼虫每年随地
温升降而垂直移动,地温 20℃左右时,幼虫多在深 10 厘 M
以上处取食,一般在夏季清晨和黄昏由深处爬到表层,咬食
苗木近地面的茎部、主根和侧根。在新鲜被害植株下深挖,
可找到幼虫集中处理。也可取 20—30 厘 M长的槐带叶枝条,
将基部泡在内吸药液久效磷或乐果中,药液浓度 30—50 倍,
10 小时后取出树枝捆成堆放诱杀。
3、毒土防治
苗圃地每亩用 3 %的敌百虫粉剂 1.5 —2.5 公斤或 3 %的呋喃
丹颗粒剂 2.5 公斤,加细土 25—50 公斤混合拌匀后,均匀撒
于土表。
4、合理使用化肥
碳酸氢铵、腐植酸铵、氨水、氨化过磷酸钙等化肥,可散发
氨气,对蛴螬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5、利用天敌防治
捕食蛴螬的天敌有食虫虻幼虫。寄生蛴螬的天敌有寄生蜂、
寄生螨、寄生蝇。目前,对蛴螬防治有效的病原微生物主要
有绿僵菌,它的防治效果达 9 %。应用乳状杆菌,可使某些
种类蛴螬感染乳臭病而致死。
总之,金龟子及其幼虫蛴螬是农林植物的大敌,因其种类
多、活动规律不一、潜伏期长,活动场所隐蔽,单一防治的
方法很难奏效,因此必须开展以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
施、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达到有效控制金龟子
及其幼虫蛴螬的目的。
(西华县林业局 刘海超 王进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