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a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工作特性实验报告.docx

发布:2024-02-02约8.39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异步电机实验报告

课程名:电机学与电力拖动姓名:李静怡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班级:电气1108班学号指导老师:郭芳

1/13

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日光灯法测转差率的方法。

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空载、堵转和负载试验的方法。

3、用直接负载法测取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4、测定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参数。

二、预习要点

1、用日光灯法测转差率是利用了日光灯的什么特性?

2、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指哪些特性?

3、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有哪些参数?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工作特性和参数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项目

1、测定电机的转差率。

2、测量定子绕组的冷态电阻。

3、判定定子绕组的首末端.

4、空载实验。

5、短路实验。

6、负载实验。

四、实验方法

1、实验设备

序号

1

MET01

电源控制屏

1台

2

DD03

不锈钢电机导轨、测速系统及数显转速

1件

3

DJ23

校正过的直流电机

1台

4

DJ16

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

1台

5

D34-2

智能型功率、功率因数表

1件

6

D51

波形测试及开关板

1件

7

DD05

测功支架、测功盘及弹簧秤(50N)

1套

2/13

2、屏上挂件排列顺序D34-2、D51

3、空载实验

按图4-3接线。电机绕组为Δ接法(U=220V),直接与测速发电机同轴联接,不联接校

N

正直流测功机DJ23。

把交流调压器调至电压最小位置,接通电源,逐渐升高电压,使电机起动旋转,观察电机旋转方向。并使电机旋转方向为正转(如转向不符合要求需调整相序时,必须切断电源)。

保持电动机在额定电压下空载运行数分钟,使机械损耗达到稳定后再进行试验。

图4-3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试验接线图

调节电压由1.2倍额定电压开始逐渐降低电压,直至电流或功率显著增大为止。在这范围内读取空载电压、空载电流、空载功率。

在测取空载实验数据时,在额定电压附近多测几点,共取数据7~9组记录于表4-4中。表4-4

序 U (V)

I (A)

P(W)

OC

号 U U U U

OL

I I I I

O

P P P

cos

AB BC CA OL A B C OL I II O

1

264

265

265

264.67

0.279

0.278

0.279

0.2787

-22.9

47.9

25

0.196

2

240

242

240

240.67

0.251

0.253

0.25

0.2513

-17.5

40.3

22.8

0.218

3

230

230

228

229.33

0.239

0.237

0.239

0.2383

-15.5

37.1

21.6

0.228

4

220

221

220

220.33

0.228

0.229

0.23

0.2290

-13.1

34.3

21.2

0.243

3/13

5

210

210

208

209.33

0.216

0.216

0.217

0.2163

-11.3

31.7

20.4

0.260

6

200

200

199

199.67

0.205

0.204

0.205

0.2047

-9.5

28.9

19.4

0.274

7

160

161

160

160.33

0.169

0.169

0.171

0.1697

-3.7

20.5

16.8

0.357

8

100

100

100

100.00

0.139

0.137

0.139

0.1383

-1.9

11.5

9.6

0.401

9

86

84

86

85.33

0.142

0.143

0.142

0.1423

-2.1

11.1

9

0.428

10

70

70

71

70.33

0.157

0.157

0.158

0.1573

-2.5

10.7

8.2

0.428

4、短路实验

测量接线图同图4-3。用制动工具把三相电机堵住。制动工具可用DD05上的圆盘固定在电机轴上,螺杆装在圆盘上。

调压器退至零,按下启动按钮,接通交流电源。调节控制屏左侧调压器旋钮使之逐渐升压至短路电流到1.2倍额定电流,再逐渐降压至0.3倍额定电流为止。

在这范围内读取短路电压、短路电流、短路功率。

U(V)I(A)P(W)KLKL

U(V)

I(A)

P(W)

KL

KL

K

U

U

U

U

I(A)

I(A)

I(A)

I

P

P

P

AB

BC

CA

KL

A

B

C

KL

1

0

cosФ

K

81.8

81.9

81.7

81.80

0.599

0.598

0.599

0.5987

-1.3

41.1

39.8

0.469

71.6

71.7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