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村名由来.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房山文史资料全编·甲集》(上)
房山区的村名由来
张玉泉
房山区现有行政村450 个(加上自然村共计633 个)。这些村落的名称绝大多数是形成时期依据某种
特征、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而确定的。虽然时光流逝,沧桑变迁,但是依旧代代相传。尽管至今有不少
村落原来的特征早巳不复存在,然而却在不断繁衍的后人中留下了一批古老的村名。这些村名的由来,
大致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一
城镇地区及其周围的村名,基本上依其所对应的城门而命名。如房山、良乡两县,原县城城墙、城
门虽已无存,但街(村)名却流传下来,自城内向外幅射至城门外。城门以内的东、西、南、北的四条大
街,自然形成东、西、南、北四个自然形成的街道或村落;四个城门外称关,以城门的座向命名:东门
外叫东关,西门外叫西关,北门外叫北关,南门外叫南关。房山城门除西关外,一般已成村落。座落城
外西北角的村落叫西北关。这些村落的形成几乎与建城同时建村,或之后的若干年内形成。无论何时成
村基本按其位置命名。
二
有些村名是根据当时朝廷有人在此居住或封过什么官爵等而定名。如石楼镇的双孝村,原为小营村,
“村人有高国栋者,以母老而奉养乏人……出资购之王氏……以养高母,后高母病,医药无效。王与高
共割肉以进,母病立愈,知县罗在公闻其孝详,请匾额并捐俸立坊以旌之。因小营改为双孝村”( 《房
山县志》)。又如:岳各庄乡的五侯村“距县西南二十五里,旧志谓后汉光武封王与五子为列侯居此,
村名以此而得”( 《光绪顺天府志》)。
三
有的村是依据美丽的传说,历代公侯贵人,民族英雄在此居住或活动而得名。如官道乡的黑古台(原
名黑狗台),“相传金时里人王恭,犬甚驯,出必以随。一日,恭醉卧道旁草中,有野火延烧,犬身蘸盐
河水,以濡其草。恭悟,见草尽湿,使之火灭……而犬以力竭毙矣。遂负归,筑台葬之,故名。”( 《良
乡县志》)成村后改黑古台。又如周口店地区办事处西北有小自然村叫贾子峪,村内有贾岛庵,“云是岛
为僧时所栖”,“峪有石庵是岛故宅”( 《钦定日下旧闻考》),故此得名。
1
《房山文史资料全编·甲集》(上)
四
北京是几代王朝古都。历代王朝在郊外都建有为皇家服务的设施和基地。如坟墓、兵营、园田、粮
仓等,许多村落也因此得名。如大紫草坞乡的公主坟村,即因坟得名。“村东昔有塔……又有坟,名菩
萨坟,亦曰公主坟,辽圣宗第十女墓也”( 《房山县志》),以后成村,故名。又如原东班各庄乡黑龙关,
“山下涧绝临,山上有关城遗址,山下青龙潭……旧驻军防为沿河口……不但为政治之便,亦固疆矣。”
( 《房山县志》),建村后以此为名。再如房山地区办事处的定府新庄,即因明代在此设立庄园,后逐渐
成村而得名。
五
千百年来封建王朝四处建立寺、庙,做为宗教祭神活动场所。故此,许多村也依据庙宇名称而定名。
如:周口店地区办事处的云峰寺村,原为“云峰山金陵,本朝顺治初,特设守陵五十户”成村,定此名
( 《钦定日下旧闻考》)。又如:崇各庄乡的常乐寺村,明代建寺,建寺时附近便有人居住(或为寺内僧
人服务)后成村便叫常乐寺,从寺名。类似以此做村名的房山区尚有十余个村。
六
根据当时当地特产,或在此集散某种产品而得名。这些村在形成前后已是集贸市场。如原东班各庄
乡的红煤厂,清初成村前即成红煤集散地。因“红煤力极大,凡熔铁者皆用之,产大安山。道路未修,
可驼运”至红煤厂,再往山外卖,( 《房山县志》)该厂成村时,即叫红煤厂。又如:南尚乐乡的石窝村,
因盛产汉白玉,且开采历史悠久,早在金代建村时即以特产定村名(参见咸丰七年《房山史料》)。再如:
河北镇的檀木港村,因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