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的课件中医基础理论.ppt

发布:2016-12-20约8.67千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例: 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 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 △治疗疾病 ※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 例: 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着手(肝开窍于目) 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 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 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生理方面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阳气发泄,气 春夏 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 散热、调节体温 人体受自然气候影 (气温高) 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响生理活动作出 与之相应的调节 秋冬 人体阳气收藏,气 (气温低) 血趋向于内,皮肤致 保温、调节体温 密,汗孔闭,少汗多尿 ? ※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平旦——阳气生 兴奋、活动、抗病力强 一日之中 日中——阳气盛      日西——阳气虚  抑制、休息、抗病力弱      夜晚——阳气内敛 ※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 人体差异    们腠理疏松,体偏瘦.      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         们腠理致密,体偏壮.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      东方多痈疡           南方多挛痹(潮湿) 地方性疾病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满病(藏寒) △诊断方面    诊察疾病,应联系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体质强弱等。    春——圆滑流畅 四时脉象  夏——洪大明显    秋——轻平虚浮       冬——沉伏在内 △治疗方面  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 例:    用热远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 用药        的季节或地域    用寒远寒——用寒凉药,避开寒冷          的季节或地域    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内经》概括为“天人相应”。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大至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生    活水平等 社会环境  小至个人社会地位 、经济条 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