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絮凝法处理电镀废水中的铜、镍、铬.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絮凝法处理电镀废水中的铜、镍、铬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 要:提出了以铝板作为电极板,采用电絮凝法处理含铬、镍、铜电镀废水。研究了电流密度、处理时间、电极板间距、pH、电导率等因素对铬、镍、铜离子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电絮凝过程中,在电流密度为5.0A/dm2、pH为6.0-8.0、电解时间为30min,极板间距为2cm时去除效率最佳,能达到94%以上。在电解的过程中,随着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的增加,三种离子的去除率不断增大,在一定范围内电极间距的减小可以使得离子的去除效果有所提高,而电导率对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很小。
关键词:电镀废水;电絮凝;电导率;去除率
电絮凝法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高级的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它具有去除效率高,去除污染物范围广,集氧化还原、絮凝、气浮为一体、操作工艺和设备简单,不需添加化学絮凝剂,无二次污染等诸多其它物理、化学方法所没有的优点[1]。目前,尽管电絮凝法的应用还没有十分普及,但在国外有一些国家,电絮凝工艺除实验室的研究外,已广泛用于处理印染废水、制药废水、造纸黑液和含氰、含铬电镀废水等,正在迈向工厂应用[2-5]。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能耗、选择最佳的电絮凝条件成为该技术推广和普及应用的关键。
1 实验
取一定量的含Cr3+、Cr(VI)和Ni2+、Cu2+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水(取自本地某电镀工厂车间污水排放口)于电解槽(容量为1000mL的普通烧杯)中,阴极、阳极各为一块铝制电极(45 mm×55 mm×3 mm),平行且垂直地放入烧杯中,铝的纯度为99% ,用NaOH来调节样品的pH 值,加入1.0g的NaCl以提高其电导率。接线后开通电源,通过磁力搅拌器防止电解液所产生的浓差极化现象,调整电压、电流值。开始计时,并定时每次取2mL水样进行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GB/T7466-1987,GB/T11910-1989,GB/T7473-1987)分别测Crn+、Ni2+、Cu2+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计算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废水水质如下:Crn+:10.18mg/L,镍离子:40.21mg/L,铜离子:35.58mg/L,pH 2-6。
2 结果与讨论
2.1 电流密度对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处理时间为25min,pH为8.0,电极板间距为2cm时,不同电流密度对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电流密度在1 ~ 5A/dm2之间变化时,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铜离子、铬离子、镍离子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当电流达到5A/dm2时,镍离子、铜离子去除效率达到最大;继续增大电流密度在5A/dm2到6A/dm2之间变化,去除效率反而呈下降趋势。当电流密度达到5.5A/dm2时,铬离子去除效率达到最大;继续增大电流密度在5.5A/dm2到6A/dm2之间变化时,铬离子的去除效率也开始下降。其原因为电流是电絮凝过程中极板溶解、絮凝及气浮作用的动力来源,除决定了絮凝剂的产生总量,还决定了气泡产生速率。起初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絮凝剂产量增多,气泡产生速率变快,絮凝能力不断加强,从而快速而有效地去除了重金属离子[7-8]。与此同时,阳极的电流密度直接影响了阳极氧化的反应速度。综合因素考虑,电流密度应控制在5A/dm2为宜。
2.2 处理时间对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在电絮凝设备极板间距为2cm,电流密度为5 A/dm2,pH值为8.0,通过控制进水流量使处理时间分别为10,20,30,40,50,60min,不同处理时间对铜离子、镍离子、铬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控制电流密度在5A/dm2的情况下,时间从10 min增加到25min时,设备对金属离子的处理效率比较明显。当处理时间达到30min的时候,金属离子的去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当时间超过超过30min后,处理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对去除率的提升并不明显,去除率变化不大,趋于稳定。这主要是电絮凝法的处理效果达到饱和临界点,所以反应时间继续增加,处理效果并不能无限增长[9]。另外,随着时间增加,金属极板容易发生钝化形成一层疏松保护膜,影响铝电极溶解和自由基的产生量,导致絮凝剂铝离子产生量减少和氧化效果减弱,继续增加反应时间对去除效果意义不大。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电能消耗增加,处理成本随之增长。因此合理的处理时间为30 min为宜。
2.3 电极板间距对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电极间距对电流影响最直接,电极间距小,电絮凝处理效果较好,能耗较小,但间距小不利于设备的加工;电极板间距增大则溶液电阻增大,导致耗能较大,且电絮凝效果也较差。 因此将电极板间距分别取为1、2、3、4和5 c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