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季安徽寿县地区两次重污染过程分析研究.pptx
2016年冬季安徽寿县地区两次重污染过程分析研究汇报人:2024-01-30
目录引言第一次重污染过程分析第二次重污染过程分析两次重污染过程对比分析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与附录
引言01
0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02寿县地区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大气污染问题也备受关注。03对寿县地区重污染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及扩散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背景与意义
01寿县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淮河流域,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02该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寿县地区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但近年来重工业发展较快,导致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区域概况02
结合气象数据、地形数据等相关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模型模拟等方法对重污染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揭示寿县地区重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本研究采用寿县地区环保部门提供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包括PM2.5、PM10、SO2、NO2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数据。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次重污染过程分析02
0102时间2016年12月1日-12月5日范围主要影响安徽寿县地区,部分周边城市也受到影响污染过程时间及范围
PM2.5、PM10、SO2、NO2PM2.5浓度持续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最高时达到300μg/m3以上;其他污染物浓度也有不同程度上升。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主要污染物及浓度变化
静稳天气、高湿、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加剧了污染程度;同时,高湿条件有利于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气象条件影响气象条件对污染过程的影响
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散烧、扬尘等污染源通过模型解析,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率较高,分别达到30%和25%;燃煤散烧和扬尘也有一定贡献。贡献率污染源解析及贡献率
第二次重污染过程分析03
时间2016年12月XX日至12月XX日范围主要影响安徽寿县地区,部分周边城市也受到影响污染过程时间及范围
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浓度变化PM2.5浓度持续升高,最高达到XXXμg/m3;其他污染物浓度也有不同程度升高主要污染物及浓度变化
静稳天气、高湿、逆温层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加剧了污染程度气象条件对污染过程的影响影响气象条件
污染源解析及贡献率污染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散烧等贡献率工业排放贡献率最高,达到XX%;其次是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散烧,分别贡献XX%和XX%
两次重污染过程对比分析04
第二次重污染过程污染程度相对较轻,AQI指数虽然也超过了200,但整体污染程度较第一次有所降低;持续时间较短,污染天气出现的时间较为分散。第一次重污染过程污染程度较重,AQI指数长时间维持在200以上,达到重度污染水平;持续时间较长,连续多日出现严重污染天气。污染程度与持续时间对比
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颗粒物浓度较高,同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第一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仍为PM2.5和PM10,但颗粒物浓度较第一次有所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相对较轻。第二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种类对比
气象条件较为稳定,风力较小,湿度较大,逆温层结较为明显,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第一次重污染过程气象条件相对较为不利,风力有所增大,湿度降低,逆温层结减弱,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天气。第二次重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对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差异
第一次重污染过程工业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贡献率较高;同时,扬尘污染和生物质燃烧也对污染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次重污染过程虽然工业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仍然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但贡献率较第一次有所降低;扬尘污染和生物质燃烧对污染过程的影响也相对减弱。污染源贡献率对比
结论与建议05
2016年冬季安徽寿县地区发生了两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第一次重污染过程受区域传输和本地排放共同影响,第二次则主要受不利气象条件和本地排放影响。重污染期间,寿县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显著升高,化学成分复杂,二次污染严重。研究结论总结
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控制本地污染源排放,加强工业企业、机动车、扬尘等污染治理。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和化学成分监测。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健康防护能力。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深入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传输和转化机制,揭示重污染天气的成因和演化规律。开展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支撑。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