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32T 1735-2011 水生动物指环虫病诊断方法.docx

发布:2025-03-10约1.9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150

B50

备案号: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1735—2011

水生动物指环虫病诊断方法

DiagnosemethodonAquaticanimaldiseaseofDactylogyrusspp

2011-04-15发布2011-06-15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32/T1735-2011

前言

指环虫诊断是水生动物生物学诊断的重要部分,目前还没有该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特制定本地方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制。本标准由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辉、黄春贵、邹勇、段翠兰、王习达、郭闯、方苹、陈静、郭立新、刘训猛。

1

DB32/T1735-2011

水生动物指环虫病诊断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生动物指环虫病诊断方法的仪器和材料、程序和操作步骤。本标准适用于水生动物指环虫病的诊断。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088—2000出入境动物检疫采样

3仪器和材料

3.1显微镜。

3.2解剖镜。

3.3解剖盘。

3.4弯头镊子。3.5载玻片。

3.6盖玻片。

4诊断程序

指环虫病诊断程序见图1。

指环虫病是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我国饲养鱼类中常见的指环虫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环鳃指坏虫等。指环虫虫体扁平(见图2),头部前端背面有4个黑色的眼点,口在眼点附近,口下面膨大的部分叫咽,咽后分两根肠管延伸到体后端连接成环状。虫体后端有固着盘,由1对中央大钩和7对边缘小钩组成,借此固着在鱼的鳃和体表上。指环虫是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在虫体的后部有一卵巢,精巢在卵巢的后面。指环虫大量寄生时,鳃部显著浮肿,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

2

DB32/T1735-2011

表观病鱼

解剖

鳍鳃

皮肤

制片

确诊为非指环虫非优势种数量达不到计数标准的

确诊为非指环虫

非优势种

数量达不到计数标准的

镜检10×10

确诊为指环虫

优势种

鳃上有50只以上、或低倍显微镜下发现一个视野中有5个以上时,可确诊为指环虫病

出报告

图1指环虫诊断程序

3

DB32/T1735-2011

整体

1、头器;2、眼点;3、头腺;4、咽;5、交接器;6、贮精囊;7、前列腺;8、输精管;9、睾丸;10、卵巢;11、卵黄腺;12、卵壳腺;13、卵模;14、输卵管;15、在子宫内成熟的卵;16、子宫;17、阴道孔;18阴道管;19受精囊;20、肠支;21、后吸器;(a.边缘小钩;b.联结片;c.中央大钩)。

图2指环虫之构造(整体、幼虫及卵)

5操作步骤

5.1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对有症状的水生动物,挑选3-5尾,至少不低于2尾的濒死个体;对无症状的水生动物,按GB/T18088—2000的规定,随机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对样品先进行目检,确定病变部位,然后取鳃、皮肤、鳍等病变组织制片。

5.2制片

用剪刀或解剖刀、镊子取病症的部位,同一部位分别制成两个玻片,标上组织名称。

5.3确诊优势种

4

DB32/T1735-2011

将制好的玻片分别于显微镜低倍镜(10×10)下观察,根据所见的优势寄生虫种,见虫体扁平,大小为(0.192~0.529)mm×(0.072~0.136)mm,具四个眼点,2对头器。肠支在体末端相连成环,后固着器上有1对中央大钩,中央大钩具1对三角形的附加片(副片),联结片长片状,辅助片T形,后吸器具7对边缘小钩,则确定为指环虫。只要有一片中有单种寄生虫出现80%以上,可定为寄生虫优势种。

5.4确诊指环虫病

在低倍镜的视野下,指环虫在5个以上或者有一片鳃上的指环虫数量达50个以上的确定为指环虫病。

5.5结果确认

上述结果如果为指环虫病,不复查,报告为指环虫病。若不是指环虫病再复查,结果仍然如此,则报告为非指环虫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