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及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及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 城市基层党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做好城市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环节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的重要意义
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能否实现互联互动、共建互补,直接影响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突破。应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的重要意义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凝聚党建合力、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的需要。各驻区单位虽然行政互不隶属,但同属党的组织,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主旨相通、目标一致,是不可分割的党建共同体,实行共建互补,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党建合力,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增强城市党组织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坚定性、维护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坚守党的阵地的战斗性,有利于打造坚强政治堡垒、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提升党组织服务功能、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群众诉求日益多变,服务要求日益精细化、专业化,除了传统的物质层面服务外,在精神、文化、法律、健康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强。而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往往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需要取长补短、相互借势助力,形成整体的服务效应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水平的需要。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一种组织联合,也是一种组织设计的创新。多年以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纵向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纵向模式组织严密、纪律性强,但也相对封闭独立,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缺乏横向联系,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驻区单位党组织服务对象面对辖区百姓,党员活跃在辖区,但由于行政隶属和党组织关系不在辖区,党员发挥作用受到限制。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传统党建格局已难以适应主体多元化城市新形态,构建以资源共享、共建互补为突出特征的城市党建新格局已是大势所趋。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巩固业已形成的纵向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条块结合的党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城市基层党建新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网络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多元,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着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合作、开放、共赢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推进利益和资源整合,统一各方意志、协调各方行动、形成治理合力。而推进共建互补、搭建共建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达成治理共识,寻求新常态最大公约数,有力助推全域城市化进程和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连市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中,大连市一直把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作为重要内容,采取一系列举措抓紧抓实,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坚持党组织主导,牵头搭建共建平台。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首先需要有一个组织依托。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过程中,大连在全市范围内铺开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吸收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一般为8-10名,社区党委兼职委员一般为3-5名,兼职委员不改变隶属关系,不占原街道社区委员编制。初步构建了以街道社区为核心、驻区单位为骨干的“1+N”型组织体系,形成了“一核多元”的领导体制。同时,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同志兼任驻区党组织成员,实现双向交叉任职、深度融合互动。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通过打造军警地企区域化党建联合体,破解了因组织关系隶属不同带来的难题,有效凝聚区域发展合力,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化、开放性党建覆盖体系和服务网络
注重增进协调配合,规范工作运行。共建组织建立起来,大连市及时健全相关机制,确保共建组织规范有序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共建互补的三级协调机制,在区级层面成立了共建互补指导委员会,在街道层面建立了共建互补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层面成立了共建互补协商委员会,形成共建互补党建联合体。健全日常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例会等方式,共同研究分析和部署落实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实施整体规划协调和专题行动协调、领导层协调和工作人员协调、多边协调和双边协调、例会协调和个别协调等相结合,加强日常联系,定期交流情况。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