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佛塔的建筑艺术和技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说中国佛塔的建筑艺术与技术
摘要:
我国古代雄踞东方,
数千年来的建筑已成为一个独特的体系。
在我们
民族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有着辉煌的成就,而建筑的发展,产生的类型甚多,如
宫廷、寺庙、塔馆、书院、会馆、陵墓、衙署、城池、园林、民居等,丰富多彩。
本篇文章就截一中国建筑的一个方面
-
中国佛塔,来介绍中国建筑理论和建筑技
术方面的伟大成就。中国塔是一门丰富的学科,自我国有塔以来至今已有
1800
多年,塔的类型众多,式样各有千秋,数量可观。各时代的塔发展不平衡,有的
塔以工程技术为主,有的从艺术着眼,大多数的塔从佛教方面考虑的。
关键字
:
佛塔
形制特点
美学特征
技术成就创新
一、
中国佛塔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塔的发展是随佛教而来,
即在佛教发展下建立寺院,
随之而建佛塔,
随
时间来看大致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当时佛教从古印度带来“窣屠婆”
,它是印度
佛教大师圆寂后的一种象征性的坟墓,
也是纪念性的佛教文遗物。
它传入中国并
与中国古代建筑相结合而建成中国式的塔。
凡是建造中国式的塔都离不开中国木
结构建筑,也就是说中国木结构建筑在塔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佛塔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发展出来许多类型,
例如阁楼式塔、
密檐式塔、
金刚宝座塔、
宝箧印塔、
无缝塔、
塔婆式塔、
喇嘛塔、
多宝塔、
五轮塔、
法身塔、
法舍利塔等。
这些塔特别是其中的阁楼式塔是我国的高层建筑,
在过去科学技术、
劳动工
具均有局限性的年代里,
能建造高层的塔,
已经是了不起了,
尤其是在没有大跨
度的承重材料的情况下,能建造起百余米的高塔,实在不容易。
二、
中国佛塔的形制特征与美学特征
在此以几个典型代表的塔来说明中国塔的建设形制特征与美学特征
佛宫寺木塔:
位于山西应县的木塔建造到现在已经有
945
年,至今仍然完
整地屹立着,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我国历史上建造的木塔很多,
现存的就只有应县木塔,
这是非常难得的。
它
在历史上,乃至在全世界建筑遗产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县木塔采用榫卯结构,
它具有一种弹性,
碰到外力自身有一定的伸缩性,
不会受到剧烈的损伤。
它是一
种套筒结构,内柱与外柱成为双层套筒结构。内筒檐柱
8
根,外筒檐柱
24
根,
在这些柱头中,都有梁枋交叉,四面连接,十分牢固。同时在各暗层中都做出一
个木架层,实际等于一圈腰箍,这样起到承上启下、互相连接、加固的作用。所
以这个塔本身从上到下,
从暗层到塔身的构架就形成一组完整坚固的框架体当然
是十分稳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有几根阑额劈裂、断开,或有一些倾斜
扭闪,
木塔是不会轻易倒塌的。
塔的立面也经过精心设计,
创造了优美的总体轮
廓,
呈现出雄伟华丽的外形。
佛宫寺木塔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被称
为国宝它当之无愧。
正定天宁寺塔:
我国砖木结构的塔都在江南,北方就有一个孤例,就是河
北省正定县城里的天宁寺塔。
塔的平面呈八角形,
计九层,
塔身下部四层用砖造,
上部五层用木造,各层砖面砌出柱梁枋斗,十分简洁。
在塔的内部设有塔心柱一根,塔心柱是我国造塔的古制,唐宋塔带塔心柱
的实例已经很少。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做从上到下的塔心柱,
就是根据中国唐代
建造的制度建造的。目前所知的宋塔,唯独天宁寺塔带塔心柱。不过,天宁寺塔
的塔心柱还没有完全做到底层,
只比一般常见的刹柱加长了许多。
江南一些大砖
塔基本上都带有刹柱,
刹柱一般甚短,
仅从顶层向下伸入二三层,
它也是由塔心
柱发展而来的。正定天宁寺塔塔心柱是现存古塔中最长最大的一个,构造特殊,
是我国古塔中一个重要实力,又是北方砖木混合结构的一个样板。
武安常乐寺塔:
在太行山西麓,
河北省武安县的常乐寺塔。
此塔历史悠久,
是冀南地区一座久负盛名的塔。它是宋代建造的砖塔,至今还保存得非常完好。
塔平面呈八角形,
十三层,
高
40
多米,
第一层塔身只在南面劈门;
第二层,
第三层塔身较高,各加一层平座,以备游人登临眺望。第四层以上均不作平座,
塔身只在东、南、西、北四面层层开券门,上下相对。各层檐子和平座均用斗拱
承托,
使人从下仰望全塔各层面都出现密密麻麻的斗拱,
显得这座塔的构造非常
复杂,确实不易。它具有造型玲珑,外观挺秀的结果。
塔分内外两层,塔心为一个八角形实体,内外层之间有回廊环绕,拾级而
上可达十一层;各层塔心柱体有佛合,中供佛像。总之,这座塔使人久观而不忍
离去。
这座塔是北宋时代建造的,至今已近千年,由于历史均加修葺,故它一直
完整地耸立于太行山下,
可以说它是北方古塔中一例比较杰出的作品,
为太行山
下一大名塔。
中国佛塔的四个形制特征——塔座设计、塔身设计、塔檐设计、塔刹设计,
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