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ocx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为了解决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维度和具体指标;然后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剖析了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培训体系、技术支持、资源共享、政策激励和校本教研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策略,旨在为海南乡村教育数字化进程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操指导,助力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数字素养
海南乡村教育肩负着为地区培养后备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任。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生态,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学生数字技能的培养。然而,受地域、经济、资源等多因素制约,海南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参差不齐,系统亟待评估与有效提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的科学性与模糊综合评价处理模糊、不确定信息的优势,能为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精准“画像”,提供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
理论基础
(1)AHP原理。层次分析法(AHP)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旨在将复杂决策问题条理化、结构化。其核心是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目标层明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本研究聚焦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这一总体目标;准则层梳理出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板块,如数字技术基础、数字教学应用等维度;指标层进一步细化准则,拆解出可量化、可观测的具体指标。专家凭借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依据萨蒂1~9标度法对各层级因素两两比较打分,构建判断矩阵,随后运用特征向量法求解权重,算出各因素在体系中的占比影响力。但为保证权重合理,专家还需计算一致性指标,若比值小于0.1,意味着判断矩阵逻辑连贯、权重可靠,成功将定性比较转化为精准定量权重,凸显各因素关键地位。
(2)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所构建的一种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尤其适用于处理教师数字素养这类带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复杂评价场景。该方法首要是确定评价因素集,就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而言,数字技术基础、数字教学应用等准则层下的具体指标便构成因素集,全面涵盖评价要点。同时,该方法设定评语集,像“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这类定性描述,对应不同分值区间,用以直观反映评价等级。随后构建模糊关系矩阵,借由调研、问卷、观察收集数据,统计各因素对应各评语等级的隶属程度,矩阵元素精准呈现不同因素在不同评价等级的占比情况[1]。
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选取原则。在构建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多维度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依托教育教学理论与数字素养前沿成果,契合乡村教育实情,确保真实反映教师数字能力;二是系统性原则,各指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数字技术实操到教学应用、资源整合,再到伦理安全与学习发展,全方位覆盖素养范畴,形成有机整体[2]。可操作性也极为关键,所选指标需易于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收集数据;三是针对性原则,紧扣海南乡村教育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等特质,精准定位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短板,助力后续精准施策。
(2)指标体系框架(表1)。
(3)AHP确定指标权重。一是构造判断矩阵。邀请海南教育专家、乡村骨干教师等组成专家组,依据Saaty1~9标度法对准则层、指标层各因素两两比较打分,构建判断矩阵(表2)。二是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利用专业软件求解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归一化得各因素权重。以准则层为例,计算得权重向量,同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为矩阵阶数),查随机一致性指标值,当时,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确保权重可靠。经计算,各层指标权重均满足一致性要求。
(4)模糊综合评价实施。一是确定评语集。这是模糊综合评价实施的关键开端,需契合海南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实情,精准且全面反映教师能力水平。设评语集为V={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各评语对应不同分值区间,旨在直观量化教师素养层级。“优秀”对应[90,100]分,代表教师数字素养出色,技术运用娴熟、教学融合精妙;“良好”匹配[75,89]分,意味着整体较好但尚有提升点;“中等”为[60,74]分,说明处于平均水准;“合格”是[45,59]分,勉强达基本要求;“不合格”对应[0,44]分,凸显素养严重不足。
二是数据收集与模糊关系矩阵构建。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相结合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发放覆盖海南多所乡村中小学。以下是某乡村学校的数据收集及模糊关系矩阵构建示例,本次问卷发放至该校50名教师,回收有效问卷48份。以数字技术基础维度为例,统计各评价等级人数:优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