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桀骜不驯惨遭灭门:施琅为什么投清.doc

发布:2018-09-12约5.7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桀骜不驯惨遭灭门:施琅为什么投清   施琅早年参加军旅,在郑成功部下任左先锋职,追随郑成功进行抗清斗争。郑成功待他甚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得力助手,礼遇甚渥,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后来两人失和,施氏离开郑军,投靠清政府,成了郑成功的劲敌。对此,有人指责施琅是郑成功的“叛将”,“叛主反噬,为敌效命”等等。这不但全盘否定施琅的功绩,且伤害他的人格,何止责古人太苛,且乃不科学的、有害的做法。   人们不免会问,施琅原来在郑成功队伍中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投靠清政府呢?这当然不会是没有原因的。据《先王实录》四月二十日,郑成功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施琅被逮后,交由忠定伯洪习山缚于一船中,不多久,施琅用计逃脱,匿藏于副将苏茂家中,郑成功下令搜查,但不可得。施琅出逃后“去安平投施天福依芝豹,求为排解”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还在得知施琅逃入安平后派人去刺杀他。行刺失败,郑成功更为恼怒。竟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杀了,致使郑、施关系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至此,施琅既不能回归郑军,也不能久匿民间,被逼走了投清道路。   这里,可以这么说,施琅恃才倨傲,目中无人,引起郑成功的不满与恼怒,欲治服他,自是他其咎自取。问题是,施琅错误再大也不至于死罪,更不该杀其父和弟,而郑成功不顾后果,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已。这不能不说是郑成功的失策和过错。   郑成功起兵竖旗抗清以来,率军统属经大小战役百余次。在斗争中,虽然每多用表扬奖励来鼓舞斗志,但其用法严峻,“果于诛杀”,常以杀立威。被郑成功诛杀的部将,单在《先王实录》中记有姓名的多达七十余员,有的还杀及妻儿并全家的。被诛杀者,除了有几起定为贪污罪外,其他多是战场上“怕死不前”者,有的不杀会影响军心,可也有的则是不该杀的,即:冤案、错案的绝非仅有。这当中,杀施琅的父和弟,可算是郑成功一生中最大的错杀案。虽然,这些并不影响郑成功做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并不影响其历史地位,但他也让人们看到这样的事实,即: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会有其局限性。   按施琅后来的说法,他与郑成功原是有如“鱼水之欢”,只因发生微嫌,终酿成大错。微嫌是施琅的恃才倨傲所造成的,而大错的责任无疑在于郑成功。郑成功在施琅逃脱后,不但要追赶刺杀施本人,还杀了施的父和弟。在郑成功看来,也许这是该杀就杀个干净,既毫不留情,也不留后患,而在施琅,在那你死我活的险要关头,别无选择,除了投清,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弊,不如拼死找出一条生路。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是他一生的转折,是他后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走出的第一步。   有人说,两军相争各为主,施琅背主而去,是谓失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施琅若不投清,同样可以帮助郑成功及其继承者实现统一中国大业,那样既不失节且有忠的美名。郑成功一时不忍你,可你仍可以暂时匿藏于民间或跑到国外去,待郑成功气消以后再说。——我想说的也是,如果换一个人,如像今天的某些人那样,先匿藏于民间,后再设法逃到外国去。   施琅之所以不那么做,除了与当时的条件有关外,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或说,施琅投清是为了好报私仇。这自是小看了施琅。史载,施琅率军统一了台湾后,对郑成功后代礼待优尊,使他们感到意外。不但这样,施琅还“亲为文,祭成功,语简要,得大体,而微寓其不仇故主之意。”此岂浅人所能者?有人说,施琅在这里是做给别人看的。就算他的动机是如此,可其影响还是好的;而更重要的,事实上他在统一了台湾之后,从未对郑成功的后代采用过任何的报复手段。就因此,我们不能把施琅的投清与报私仇相提并论。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大致可以这么说,在施琅看来,要出一口气,为父、弟讨回公道,即为他们的冤案昭雪,似乎不能由郑成功他们来做,而要另找门路,要有硬的靠山才行。在当时最有实力的,除了清政府再找不到其他的组织了。因此,在当时,施琅投清乃是很顺理成章的。   施琅投清举动,其所以不能说是“叛主”、“变节”,不是为了报私仇,这从他投清后的所作所为中,可以得以证明,也就是说,他的投清对不对,看他投清后所做的事是最好的说明。   施琅投清后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事,其中有二件永载史册。   其一,以武力打败台湾的郑氏政权,实现国家大统一。   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了占领台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祖国领土台湾。不久,郑成功在台湾去世,由其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时清政府统一了中国大陆。这样,中国一时存在着两个政权,即大陆的清政府和台湾的郑氏政权,而做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主权国家,台湾与大陆必须统一起来。这不仅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和建设国家的需要。为尽早实现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多次主动建议双方举行谈判,和平统一中国。只因郑经坚持反清立场,拒绝和谈。眼看和平统一无望,施琅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出于对国家统一大业的高度责任感,他向清政府提出“因剿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