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
(试行)
绿城房地产集团
二零一一年十月
前 言
为了更好地践行绿城集团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企业文化理念,引导绿城建筑科技(公共建筑)的绿色健康发展,接轨时代需求,住宅科技部归纳、整合了我国现行的相关绿色建筑评价/认证体系,总结出本《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草案)》。
编写本标准是为了使绿城绿色建筑(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城建筑科技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多角度、多层面推进绿城集团对绿色建筑(公共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本标准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借鉴了美国LEED评价标准(2009)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
1 总 则
1.1 基本规定
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制定本。
1.1.2 本依照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评审。
1.满足控制项的要求。
1.般项、优选项,进行达标判定,判定结果分为是、否、不参评三种。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1.某条文要求不适应该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作为参评项,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2 术 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dex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5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3 基本规定
3.1 基本要求
3.1.1 绿色建筑的评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处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3.1. 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并分析报告。
3.1. 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3.2.2 绿色建筑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住宅建筑或第5章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划分按表3.2.2-1确定。
表3.2.2-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
一般项数(共43项) 优选项数(共14项) 节地与室外环境(共8项) 节能与能源利用(共10项)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共6项)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共8项) 室内环境质量(共6项) 运营管理(共7项) ★ 3 4 3 5 3 4 — ★★ 4 6 4 6 4 5 6 ★★★ 5 8 5 7 5 6 10 当本标准中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3.2.3 本标准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时方能评为通过。
公共建筑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1.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减少场地建设投资和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