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语言学的方法论与论据-NTU.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汉藏语学报》第11期
目 录
再论语言学的方法论与论据—对“汉藏语系”改为“跨喜马
拉雅语系”的质疑………… 罗仁地 著 黄成龙 宋 佳 译 1
从原始孟—高棉语观点谈崩龙语支的原始元音
………………………………………… 迪福乐 著 孙天心 译 15
凉山彝语的话题及其标记……………………………………… 巫 达 30
彝语和蒙古语关系从句的名物化分析…… 卜维美 赫如意 刘鸿勇 45
阿里山邹语语序初探………………………………… 潘家荣 杜佳 68
格西霍尔语的情貌范畴………………………………………… 田阡子 79
新营盘普米语的自我中心标记初探…………………………… 崔延燕 95
北五里桥白语初探…………………………………… 刘 文 汪 锋 114
再论哈尼语的连动结构………………………………………… 李泽然 145
片丁纳西语的连动结构………………………………………… 王一君 162
吴万才手稿多续话语料集初探…………… 齐卡佳 韩正康 王德和 176
羌语和“羌—汉”中焦点的韵律实现方式 ………… 张夏夏 王 蓓 192
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族语言学习生活点滴……………………… 王敬骝 205
投稿须知…………………………………………………………………… 212
再论语言学的方法论与论据*
—对“汉藏语系”改为“跨喜马拉雅语系”的质疑
罗仁地 著 黄成龙 宋 佳 译
[提要 最近,有人对大家所公认的汉藏语系提出质疑,这种做法是很好的,因为我]
们应该不断地对一些基本的假设提出质疑。本文就把汉藏语系改为“跨喜马拉雅语系”的
议题进行验证。由于该议题论据和实证不足,本文认为要把公认的汉藏语系改为“跨喜马
拉雅语系”的议题缺乏说服力。
[关键词 汉藏语系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 论证法 跨喜马拉雅语 汉语语言学 藏]
缅语语言学
一 引言
在过去26 年来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我一直主张针对汉藏语历史语言学和语言
类型学进行更科学化、更尊重语言事实、更具有类型学和理论意义以及逻辑严谨的分
a
析 。在 LaPolla (1990,1993)(还有 LaPolla Poa (2006 )以及我有关汉语信息结
b
构研究的论文)中,我采用实证法分析汉语 ,提出证据质疑“主语”和“直接宾语”具
有共性的说法,同时指出组配系统的类型(t y pology of alignment systems )也必须
c
涵盖语法上没有组配系统的语言,例如,汉语就是一种纯粹的话题— 评述结构 。
* 我在2014 年10 月举行的第47 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宣读过这篇论文。想感谢那时为这篇文章提供了宝贵意
见或者感谢我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强烈建议我将其刊布的同仁,也感谢David Bradley, Alec Coupe, Graham Thurgood 和匿
名审稿人的批评指正。我还要感谢Yvonne Tse Crepaldi, Stefanie Stadler 和Rik De Busser 对我德语文本阅读理解的肯定。
a 我之所以从哲学转向语言学是因为尽管前者有紧密的论据,然而却没有可以依赖的事实性“底线”去确定不
同的方法。遗憾的是,那时(20 世纪80 年代)的语言学掌控在乔姆斯基唯理主义哲学的手中,并且很多非- 乔姆斯基
学派的学术著作也充斥着论据问题。这里提及的论文企图让语言学回归到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方向。
b 有关汉语可靠而有事实基础的深刻研究早已由赵元任(如 1968)提供,但是赵先生的研究不是被误解了就是
被忽略了;汉语研究大多数著作是依赖于编造的句子,套用“语言应该是这样的”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而不是依赖
谨慎的归纳法来进行分析。
c 之后的研究,例如LaPolla Poa
显示全部